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在临床中应用石膏模型进行牙槽基骨横向分析是通过测量第一磨牙所在矢状向位置对应的基骨宽度,以上下颌基骨宽度差5 mm为参考标准进行评估是否存在横向不调。但是,正畸治疗结束后,第一磨牙矢状向位置往往发生改变,其所对应基骨宽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以矫治前第一磨牙为基准的横向分析实际上存在误差。本研究通过模拟矫治后的终末目标位的方法对第一磨牙矢状向位置进行校正之后再进行横向分析,以期使测量分析结果更加确切,对临床制定矫治方案更具有指导意义。方法:筛选安氏II类、III类各30例患者的石膏模型,应用3Shape扫描仪进行扫描、重建获得初始数字化模型设为非校正组T0;首先,保持上颌第一磨牙位置不动,移动下颌第一磨牙,使双侧第一磨牙达到中性关系,得到下颌校正组模型T1;再同时移动上下颌第一磨牙,分别移动矢状向不调量的1/2,使双侧第一磨牙达到中性关系,得到双颌校正组模型T2;最后,保持下颌第一磨牙位置不动,移动上颌第一磨牙,使双侧第一磨牙达到中性关系,得到上颌校正组模型T3。应用牙槽嵴中心宽度测量分析方法对4组数字化模型在上下颌第一磨牙不同矢状向位置对牙槽基骨宽度分别进行测量分析。应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分别对四组宽度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性,并对第一磨牙矢状向校正量和宽度不调改变量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判断两者是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如具有线性相关关系,则对两者做线性回归分析,对相关结果进行进一步量化分析。结果:1、在上下颌第一磨牙不同矢状向位置上的牙槽基骨宽度测量结果各组间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对于安氏II类病例,T0组宽度不调量大于T1、T2、T3组不调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安氏III类病例中,T0组宽度不调量小于T1、T2、T3组不调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安氏II类、III类病例中,T1、T2、T3组间的上下颌牙槽基骨宽度不调量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第一磨牙矢状向校正量与宽度不调改变量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安氏II类为负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3,回归系数为-0.32,矢状向每校正1 mm,宽度不调量平均减少0.32 mm;安氏III类为正性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38,回归系数为0.34,矢状向每校正1 mm,宽度不调量平均增加0.34mm。结论:1、通过模拟终末目标位的方法校正第一磨牙矢状向位置然后进行横向分析可以减小传统横向不调分析方法存在的误差,有助于正确设计矫治方案。2、对同一患者采用上下颌第一磨牙不同移动方式校正第一磨牙矢状向位置,横向分析结果一致。3、第一磨牙矢状向校正量与上下颌牙槽基骨宽度不调改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安氏II类为负性线性相关关系,安氏III类为正性线性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