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强度等级泵送高石粉机制砂混凝土的研究

被引量 : 32次 | 上传用户:jjJJ012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配制低强度、泵送混凝土时,由于水灰比大,用水量高,导致混凝土易于离析、泌水,且存在抗渗性差、干缩开裂、耐久性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常需要通过提高胶凝材料用量降低水胶比来满足混凝土的性能;另一方面,机制砂生产过程中伴随产生10~15%的石粉。因此,如果能利用机制砂中的石粉降低水粉比,达到提高混凝土拌和物性能,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及耐久性能,那么就可以充分发挥石粉和机制砂的长处,对有效利用石粉副产物资源和扩大机制砂的应用范围意义重大。本文以水灰比0.50的砂浆和混凝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宏观和微观手段相结合,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技术路线,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①对比研究了四种不同类型砂的物理特性对砂浆和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的影响;②重点研究了三种不同岩性的石粉的含量对砂浆和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的影响,以及石粉含量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③以石灰岩石粉为例,研究了石粉作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④分析了石粉在水泥浆体中的物理化学作用效应;⑤基于石灰岩机制砂和石粉对砂浆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低强度混凝土用机制砂最佳石粉含量的确定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相比河砂而言,机制砂具有空隙率小、粒形粗糙等特点,因此它们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也不同。在不掺减水剂时,综合石粉对水泥浆、砂浆、混凝土流动性试验结果,得出在水粉比不小于0.40时,增加石粉可以提高砂浆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石粉对水泥在湿润状态的密实度变化的规律,与石粉作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有一定的联系。适量的石粉填充了机制砂的空隙并降低了水粉比,提高了混凝土拌和物的密实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混凝土抗压强度,改善了抗渗性能,并有利于浆体的体积稳定性。机制砂中的石粉含量超过10%时对混凝土抗冻性能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机制砂中的石粉含量的增加对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没有不利影响。掺入粉煤灰、引气剂、膨胀剂、防水剂、纤维虽然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但也会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或抗压强度等造成不利的影响。结合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可以将石粉在低强度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概括为:减水效应、密实效应、水化效应。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以石灰岩机制砂为例,提出了低强度机制砂混凝土高性能化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该方法可以灵活地确定机制砂的最佳石粉含量。以上部分研究成果不但对沪蓉西高速公路C30及以下混凝土的配制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低强度、流态、抗渗性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建议在配制低强度机制砂混凝土时,将机制砂中的石粉含量放宽到10%~15%,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和抗渗等性能。
其他文献
悬浮填料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比较新颖的、高效的处理工艺。微生物附着在悬浮填料上,在进行曝气时反应器中的填料随着水流的流动而翻转,达到处理污水的目的。传统填料—陶粒的生产
本文以松花江干流方正地区几种不同水源涵养林林分(糠椴次生林、山杨水曲柳林、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不同林分中水分的收入和支出各项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讨论了研
目的 了解手术患儿家属的焦虑程度及原因 ,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达到心理疏导的目的。方法 应用状态焦虑量表及自编的原因调查表对 86例手术患儿家属进行测查。结果 
对于有“海东盛国”之称的渤海国的文化,在其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与同时期的日本文化、新罗文化、唐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又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摄取、吸收、交流?渤海文化
抑癌基因p16INK4a可特异地抑制CDK4及CDK6,在抑制细胞生长、促进细胞衰老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由于p16INK4a功能的重要性,近年来,针对p16INK4a转录调控方面的研究取
法官释明制度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制度中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平衡当事人在辩论中能力的差异,即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或者陈述的意思不明确、不充分、不适当
我国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市场经济的探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其中,制造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和支撑性
经过病毒分离从鸡、鸭、鹅、鸽子和猪等咽喉、泄殖腔棉拭子和体内样品中分离到17株鸡源、鹅源、鸭源、鸽源和猪源禽流感病毒,经负染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球形,外被囊膜的病毒
近十多年来,便携式电子电器产品,以及电动车的迅速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新电源技术的发展。与传统电池系统相比,锌-空气电池具有容量大、比能量高、工作电压平稳、安全、环保、廉
配电系统担负着直接为广大用户供电的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也对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配电系统故障发生后,快速有效地检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