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开发利用桑黄这一新兴的药用菌物资源,探明其菌丝体生长条件、活性成分为目的,对桑黄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对其主要活性成分多糖进行分析,以正交试验确定桑黄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为桑黄的活性成分研究、开发新药及人工栽培桑黄子实体提供了科学依据。 药用真菌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的最新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其在抗肿瘤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其菌丝体多糖含量为3.75mg/g干菌丝体。但由于对其菌丝体的生长条件还没有完全掌握,子实体的栽培技术还未成功,致使对桑黄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很慢,阻碍了这一新兴中药资源的开发进度。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菌种的活力,以提高菌丝体的质量及菌丝体内活性成分的累积,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进一步对其生长基质进行筛选,明确了两种适于桑黄菌丝生长的固体培养基:以马铃薯为氮源、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较适用于菌丝收集,以蛋白胨为氮源、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较适用于菌种的保藏。同时通过对不同生长时期菌丝体形态的观察描绘,为桑黄的品种鉴定提供依据,可避免因品种混杂而影响桑黄的生物活性。 为了掌握液体培养桑黄菌丝体对环境因子的生物利用度和对活性酶的生产能力,本文首次对桑黄液体培养菌丝体的八种胞外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培养天数为20d,隔天取样,一次性测定各种胞外酶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桑黄具有完整的胞外酶系,具备人工栽培桑黄子实体所需的条件。淀粉酶、CMC酶、纤维素酶、漆酶、愈创木酚氧化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高峰分别出现在第10d、第12d、第12d、第14d、第16d、第16d,说明桑黄对淀粉类物质、纤维素类、木质素类物质均具有降解能力。培养液中的蛋白质及还原糖的高峰期分别出现在第14d和第16d,表明蛋白质的收集宜在第14d进行,还原糖的收集宜在第16d进行。 本文对液体培养桑黄菌丝体的主要活性成分多糖进行了研究,首次利用lg9(3~4)正交试验法对桑黄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从级差的大小可以看出影响桑黄菌丝体粗多糖提取率的因素主要是浸提次数,其次分别是浸提时间、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桑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多糖的研究浸提温度、浸提比。确定最佳工艺组合为浸提比为1:50,90℃提取180而n,浸提3次。本实验采用蛋白酶法、三氛乙酸法及Sevag法结合的方法脱蛋白,最后粗多糖中蛋白质含量低于4%,表明该方法高效可行且节约资源。 首次对菌丝体的石油醚提取物进行定性分析,确定该菌丝体中含有二丁基夯基甲苯、棕桐酸、9,12一十八碳二烯酸甲醋,二十碳烷及二十六碳烷,这五种物质均为在桑黄菌丝体中首次发现。 本论文以通过固体培养及液体发酵培养获得的桑黄菌丝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即菌丝体的生长及胞外酶活力进行了研究,为菌丝体的液体发酵生产及子实体栽培莫定了基拙;同时对菌丝体的多糖及醚溶性成分进行了研究,为开发利用桑黄这一药用菌物资源及开发新药提供了科学依据,使其能尽早应用于医疗及保健品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