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并不是客观的存在物,它是一组组被西方建构出来的想象物,含有丰富的隐喻符号,是一套完整的话语系统。在历史延续中,“中国形象”被不断书写和改造,以各种丰富复杂的形象呈现出来,时而优美如神话,时而丑陋如地狱。本文将从西方视域中中国形象地历史流变入手,借鉴爱德华·W.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通过不同时代文本分析,探讨文本所谓“客观”反映的中国,为什么不是那个真实的存在,而成为了西方自身欲望的投射物。论文会对历史上不同时段西方建构出来的中国形象进行描述,对几个典型的中国形象进行归类,将形象从被神话化、理想化,继而被丑化化、妖魔化的历史演变做一个较为详细地梳理。具体章节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介绍了形象概念以及有关形象真实性的争议,总结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最基本的特征以及实质,从而揭示出中国形象中暗含的“东方主义”式的话语符号。东西方总是以二元对立的模式存在着,“东方主义”使这种模式更加尖锐、鲜明。同时也指明了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的缺陷,它未提及另一种美化的“东方主义”,即将中国当成仰慕的对象,将本是真实存在的中国构造成西方人心中的乌托邦,理想的圣地。第二部分将理想化的中国形象归纳为四种类型,分别是神话的、物质的、权利制度的和文化的理想之邦,这种乌托邦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形成过程和形成规律,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内含不同社会心理和深层的文化意蕴。第三部分主要对黑暗的中国形象进行梳理,启蒙运动之后,西方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在对中国的形象描画上,丑陋的形象越来越占据主流。这些丑化的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停滞的中国形象,一类是专制的中国形象,还有一类是野蛮的中国形象。分析形象从美化转为丑化的形成原因、社会背景、心理因素等。第四部分整理这些非客观形象对我们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为摆脱这些不利影响,我们有必要去超越东方主义,重塑客观公正的自我。本章对中国形象重塑的必要性、重塑的误区和重塑的方法进行探析,提出自己的几点愚见,期望我们民族在肯定和否定的声浪中找到结合点,在争议中不断重建,在重建中矫枉纠偏,建立起各民族文化和谐共生,互惠互利的新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