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属于自交不亲和植物,加上长期的自然演化和人工选择,在我国形成了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这为茶树育种工作特别是种质资源保存和优良品种选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品种,其丰富的资源在品种发掘、利用和保护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研究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是今后开展育种工作的基础。本文主要采用EST-SSR分子标记对我国茶树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人为选择对多样性水平造成的影响。选用来自江南茶区6个重要产茶省份的64份地方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多样性进行了探讨,并按省份区域划分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比较。从EST-SSR分子标记和茶树叶片形态两个角度对全国83份茶树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选取人为选择影响较大的福建省地方茶树品种为研究材料,通过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多样性的比较分析进而讨论人为因素对茶树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情况。主要研究成果有:1、江南6省茶树地方品种EST-SSR分析1)对来自江南茶区6个重要产茶省份的64份地方品种采用50对EST-SSR引物进行多样性分析,得到PIC平均值0.50,Nei’s值平均0.55,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值平均1.01,表明参试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2)将64份参试资源按照省份来源进行多样性分析。6个省份中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最大的是福建省,最小为安徽省,多样性大小顺序为:福建>浙江>湖南>江西>湖北>安徽。2、茶树地方品种EST-SSR与叶片形态的遗传多样性研究1)采用50对EST-SSR引物对83份茶树地方品种进行了扩增,共得到206条多态性条带,423个基因型,引物的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50,Shannon信息指数(I)为1.02,说明参试资源具有较好的多样性水平。2)对83份茶树叶片形态进行多样性研究。发现资源间某些性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叶片大小属于中小叶的比例高达97.6%,叶面大部分为微隆起,占73.5%。另一方面,从各性状所涉及的广度,如叶形有卵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和披针形,以及分析得到的Shannon-Weave值、Euclidean距离等数据来看材料表现出一定的丰富度。EST-SSR标记和叶片形态标记都得出我国茶树地方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3、人为选择对福建省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影响选用36对引物对60份福建省茶树品种进行EST-SSR分析,共检测到165条多态性条带,所得基因型共343个,引物的平均多态信息量(PIC)为0.54。对参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和遗传结构分析,其结果都将参试材料分为两大类群,一大类是基本未获推广应用的未审(认)定地方品种,另一大类则包含品质性状优异而获得较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审(认)定地方品种和现代育成品种。根据结果,进一步将参试材料分类并做多态性分析,多态性高低分布依次为未审(认)定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审(认)定地方品种。表明带有相同或相似目的的人为选择,如对产量、滋味、香气、抗性等方面的追求,可能导致生产上推广使用的茶树品种多态性降低和遗传多样性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