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癌症长期存活者的心身状况、心理应对及调节方式及其癌症高危因素,探讨其共同的心理应对调节特点及康复治疗上的共同经验。探索癌症的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康复治疗新模式,为癌症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广州、深圳两地共抽取癌症长期存活(存活时间≥5年)患者和癌症对照组(存活时间<3年)患者。通过开放性问题、“癌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先兆表现清单(CDFAML)”、“T型心理量表(TP)”、“癌症应对问卷(CCMQ)”、“癌症患者心理调节量表(PASCP)”和“癌症病人生活功能指标量表(FLIC)”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癌症高危因素、肿瘤心理行为特征、癌症应对及心理调节、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癌症长期存活者的共同心理特点及应对调节方式,分析癌症患者存活时间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共抽取癌症长期存活组患者151名,对照组患者153名。两组患者大多数均在病后两周内得知诊断,均希望获得医疗、经济及精神方面的帮助,均主要接受手术、放疗及化疗,但癌症长期存活组中接受中医中药的比例高于对照组;癌症长期存活组患者心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认为获得的社会支持明显多于对照组,并把抗癌成功的经验归功于心理因素及积极治疗。(1)癌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先兆表现清单:两组患者在四个维度上得分均有统计学差异,且表现为在“躯体”维度上癌症长期存活组得分(2.20±0.49)低于对照组(2.43±0.88),而在“心理”、“社会因素”及“生活习惯”三个维度上,则是癌症长期存活组得分(分别为2.06±0.66、2.15±0.40和2.15±0.50)高于对照组(分别是1.69±0.67、1.77±0.71和1.77±0.71);(2)T型心理量表:两组患者在四个维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癌症应对问卷:在“面对”、“幻想”及“发泄”三个维度有统计学差异,且在“面对”和“发泄”维度癌症长期存活组得分(2.96±0.49和2.15±0.42)高于对照组患者(2.63±0.57和1.66±0.53),而在“幻想”维度则是癌症长期存活组得分(1.59±0.43)低于对照组患者(1.96±0.76);(4)癌症患者心理调节量表:两组患者在“情绪/自尊”、“主观感觉”、“人际关系/社会生活”、“日常生活”和“其他”五个维度均有统计学差异,且均为癌症长期存活组得分高于对照组;(5)癌症病人生活功能指标量表:两组患者在五个维度得分均有统计学差异,且均表现为癌症长期存活组得分(分别为5.92±1.08, 5.19±0.95, 5.21±1.26, 5.92±1.24和6.18±1.27)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40±1.01, 4.35±1.12, 3.26±1.33, 4.14±1.18和3.93±1.82)。结论1.癌症高危因素及先兆表现清单中,“躯体”维度对癌症长期存活组影响小于对照组,而“心理”、“社会因素”及“生活习惯”维度则对癌症长期存活组影响大于对照组;2.癌症长期存活组和对照组在癌症心理行为特征方面无显著差异;3.不同的应对及心理调节方式可能影响癌症患者人生活质量及存活期;4.癌症长期存活组患者生活功能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5.癌症长期存活者的心身状况、相互关系及心理因素对存活时间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