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TOS)是指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神经在胸廓出口区受到各种结构的压迫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状。TOS因不同的解剖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其症状复杂多变,又因缺乏可靠的检查,使其诊断比较困难。自从1956年Peet首次用“胸廓出口综合征”这一名词命名该类疾病后,TOS就一直是上肢周围神经外科中充满争议的疾病。TOS还曾被不同学者命名为肋锁综合征、劲肋综合征、斜角肌综合征、锁骨下肌综合征及胸小肌综合征。早在1907年,Keen就报道了42例通过切除颈肋来治疗TOS样的临床症状。在过去的100多年来,TOS的手术方式发生了多种演变。1910年,Murphy首次报道了采取第一肋切除术治疗。1927年,Adson与Coffey提出了斜角肌切开术这一新术式,同时对31例第一肋切除术与5例斜角肌切开术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指出斜角肌切开术可以避免肋骨切除术的一些常见并发症。1962年,Clagett重新提出TOS的最佳治疗方式是第一肋切除,而非斜角肌切开术。同年,Falconer和Li采用锁骨上入路第一肋切除术治疗13例TOS患者,12例得到了较好的恢复。1966年,Roos提出了经腋路的第一肋切除术后,经过不断的改良,第一肋切除术已成为TOS的主流治疗方式。不可否认第一肋切除术是一个经典的术式,可以同时解决斜角肌间隙和肋锁间隙对臂丛神经、血管的卡压,但却无法松解胸小肌间隙,术后回缩斜角肌的瘢痕形成、挛缩可再次形成卡压,导致其术后一定程度的复发,且术中副损伤较大。因此,寻求一种损伤小、疗效好的治疗方法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采取将臂丛神经及血管在颈胸段从椎间孔处直至其进入腋部的行程做全程的静态和动态探查,松解所有造成卡压的因素,以期获得更为肯定的疗效。目的:评价我们所采用的臂丛神经全程松解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TOS)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从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所做的5例10侧TOS患者(男,3例:女,2例)的疗效。5例患者均行双侧臂丛神经颈胸部的全程探查松解术。通过对比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查体、电生理检测结果,采用Roos的疗效评定标准及DASH评分初步评价该术式的临床疗效。并通过记录术中所见、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分析该术式的合理性和优缺点。结果:5名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5个月~49个月。所有患者的神经、血管、交感神经症状均获得完全缓解或改善。至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的反复或复发。根据Roos的疗效评定标准:优:7侧,良:3侧,可:0侧,差:0侧.优良率达100%:其平均DASH评分由术前的53降至术后的19。术中记录所见,臂丛神经从出椎间孔到离开胸小肌间隙进入上臂,在其走行中存在多部位卡压。术后除手术切口处感觉麻木外,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出现。结论:(1)臂丛神经在胸廓出口处的多重卡压是一个普遍现象,单纯对一个部位进行松解,可以缓解症状,但长期疗效却不确切。(2)我们采用的锁骨上下入路行臂丛神经全程松解术,可以在保留第一肋的情况下对全臂丛神经进行松解,术后短期随访取得良好的效果,为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创伤小、疗效好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