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初等教育替代传统蒙学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19世纪70年代,当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带有现代教育性质的小学出现后,私塾并没有立即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是与近代新式小学新旧并存。近代新式小学发展缓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不改造私塾教育,改进私塾的课程、教材和教法,促使旧式私塾向新式小学靠拢转化。当时,人们称这种活动为“私塾改良”。受政局急遽变更的影响,近代私塾改良活动时断时续,在清末新政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出现了三次私塾改良高潮:1905-1911,1915-1920,1930-1937年。以上三次私塾改良高潮在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态方面都有所表现。近代,新旧教育观念的跨度太大,中西文化的隔阂太深,社会经济支撑能力又过于薄弱,多种因素致使中国传统蒙学向现代初等教育过渡显得异常艰难、复杂。5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制度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在国家强有力的行政干预下,私塾才被迫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私塾首先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出现。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反弹,在一些繁华的大中城市也出现了私塾。历史上,读经一直是私塾教育上演的重头戏。近代新式小学之所以出现,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传统经典的限制,把社会与自然学科的基础知识补充进来。然而,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后,儿童读经问题被重新摆放在当代中国人的面前。当前,有越来越多的小学和家庭被卷入到儿童读经活动中去。对于现代私塾、儿童读经问题,社会各界众说纷纭。另外,受根深蒂固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小学教育耗时多,而学生的整体发展仍然不容乐观。
本文拟立足现实的教育问题,从初等教育现代化的角度对近代私塾改良进行整体研究,包括私塾改良的制度、理论和实态。在中国私塾教育史上,近代私塾改良是一大转折,是从来未有的巨变。它的出现最初源于外力的冲击,是被动挨打的产物,是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架构内无奈的选择。受社会现实及历史因素的制约,近代私塾改良的进展很不顺利,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通过调整办学,一些私塾先后改为小学或者改良私塾,但是,更多的私塾沿袭过去的办学模式,拒绝改良。近代私塾改良是中国初等教育现代化在早期阶段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当前的初等教育现代化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结合近代私塾改良的历史和当前的教育形势,笔者认为,中国初等教育现代化一方面要注意整合传统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应继续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在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这个宏观背景下,调整传统教育观念是中国初等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矛盾。本人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过,站在儿童整体发展的立场上考虑,不认同现代私塾这种教育形式,也不支持对儿童实施读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