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公德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在对社会公共生活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固的观点、观念和看法。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因此,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培育社会公德意识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初中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明辨是非、判断能力不足,部分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较薄弱,出现了一些诸如破坏公物、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不良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培育社会公德意识是必要的。以山西省平遥县的某中学为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社会公德意识的含义、内容以及与行为的关系进行界定。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方法,归纳出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现状。其成效包括学生认可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获得社会公德知识;学生能初步掌握和践行相关社会公德知识;学生对社会公德行为的是非判断基本合理;教师能清晰且条理传授相关社会公德知识;教师初步探索出较为有效的社会公德意识培育方法;教师初步能做到联系现实生活培育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其问题及原因包括学生存在社会公德认知与行为脱节现象;教师对培育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认识存在偏差;教师培育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对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评价体系单一。针对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学生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做到知行合一;教师要不断转变和更新观念,重视学生社会公德行为养成;教师要不断提升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师要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社会公德养成,从而帮助学生成为有公德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