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分析和总结近十年文献所涉及的感冒后咳嗽症状、证候分布情况,为临床研究以及制定专家问卷和信息采集表提供参考依据。2.考察感冒后咳嗽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并采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医证候与症状信息进行挖掘,探讨感冒后咳嗽常见症状、中医证候规律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3.对临床常见证候进行疗效的分析和比较,验证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阐释证候的客观存在性以及方证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对近10年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证候相关的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纳入合格文献,建立文献信息提取表,应用SPSS13.0软件,对文献中涉及的中医症状、证候信息及文献的基本信息等采用频率、频次的统计分析方法。2.临床研究2.1证候类型研究:在文献研究所得到证候、症状分布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多轮专家共识的结果,制定中医四诊信息调查问卷对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并输入临床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采用前瞻,多中心,开放式,有监督与无监督相结合的观察性研究方法,共收集研究病例503例,其中西医病例84例,中医病例419例。运用SPSS13.0软件,对419例中医病例所涉及的症状、证候等信息分别进行构成比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2.2方证效相关性研究:首先进行中药辨证论治与单纯西药的疗效比较,在中药辨证论治具有疗效优势的基础上,选择四种临床常见证候,并纳入其中具有共性治法和方药的临床病例,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组间和组内的疗效分析比较。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共纳入248篇合格文献,所涉及到的证候经规范化后共计106种,总频率大于5%的证候7个,分别为风寒袭肺证、风邪恋肺证、痰热蕴肺证、痰浊阻肺证、肺气虚证、风热犯肺证、肺脾气虚证。中医症状经规范化后共计100个(未包括舌脉象)。主要症状中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干咳、咽痒、阵发性咳嗽、白痰、痰少、质粘稠、质稀薄、咽干/燥、口干、咳嗽诱发因素为冷风;其它相关症状中排在前五位的是乏力、自汗食欲不振、胸闷和头痛。涉及的舌象共34种,常见的(频率>5%)为红舌、淡舌、淡红舌、白苔、黄苔、薄苔、腻苔;涉及的脉象经规范化后共计17种,常见脉象(频率>5%)为细脉、数脉、浮脉、弦脉、滑脉和弱脉。2.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419例感冒后咳嗽患者中男性患者132例,女性患者287例,女性患者数量为男性的2.17倍。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67±15.49岁,患者群以中青年人为主。主要症状(频率>10%)25个,分别为:有痰,咯白痰或干咳无痰或咯黄痰;痰质稀薄或粘稠,痰量少或痰量多或痰量一般;咳嗽声低无力、咳声重浊或咳声阵发;咳嗽加重无明显时间区别、夜晚、晨起或白天;咳嗽诱发因素为冷风油烟,异味或说话过多和空气污染;嗓音嘶哑,胸闷,气短,动则气喘。常见的伴随症状(频率>10%)共计23个,分别为:咽痒、咽痛或咽部异物感,口干、口苦、口渴多饮,怕冷、怕风、乏力和平素易感冒,鼻塞、打喷嚏、流清涕,头痛,自汗,皮肤过敏,大便稀溏或便干,食欲减退、腹胀,烦躁,失眠/多梦,偶尔有腰膝酸软。常见舌象(频率>10%)和脉象(频率>5%)共计15个,分别为:舌色鲜红暗红、淡暗,白苔、薄苔、黄苔,少津,厚苔、腻苔,舌体胖大/齿痕;脉象依次为弦脉、细脉、沉脉、滑脉和弱脉。感冒后咳嗽最常见的中医证候(频率>5%)8个:风邪恋肺证,肺气虚证肺热炽盛证,痰浊阻肺证,风热犯肺证,肺脾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痰热蕴肺证3.通过因子分析,将47个感冒后咳嗽常见症状分成了十九类,该疾病可能涉及的一些证候类别分别为风邪恋肺、肺气虚、风寒束表、肺热、阴虚、肺卫气虚、痰浊、脾虚、表虚、肝火犯肺、肺肾两虚、肺热津亏;不便于归纳为某一证候类型的,直接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如:咳嗽的诱发因素类、咳嗽加重时间类、痰质类、皮肤症状类4.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感冒后咳嗽相关的一般症状14类,舌脉相关症状5类,综合两者结果,提示感冒后咳嗽的证候可能有风邪恋肺、肺气虚、阴津亏虚、脾虚、肺热、痰浊、痰热、风寒袭表、肺卫亏虚、肝火上炎和肾虚。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得到了与证候密切相关的症状表现。风邪恋肺证:咳声阵发、痰量少、痰质稀薄和咳嗽加重时间为白天;肺气虚证:咳嗽声低无力和怕风;肺热炽盛证:咯黄痰、口渴多饮、咽痛、嗓音嘶哑;风热犯肺证:咯黄痰、咽痛、口渴多饮、以及喷嚏。回归结果显示,当咳嗽时间<3周时,常见的证候为肺热炽盛证和风热犯肺证,而肺脾气虚证少见;当咳嗽时间持续3-8周时,风邪恋肺证与痰浊阻肺证出现的可能性较大,而肺热炽盛证较少见;当咳嗽时间>8周时,肺脾气虚证与肺气阴两虚证是出现可能性较大的两个证候。6.中医辨证论治与西药疗效比较结果在总体疗效上,西药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22.64%、84.91%,中药辨证组为43.23%和95.83%,均高于西药组,两组显效率、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中药辨证论治在提高感冒后咳嗽患者显效率和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西药。中药辨证论治在改善咳嗽症状积分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在视觉模拟评分中,白天评分的改善,两组并未见显著差异(P>0.05);在改善夜间评分上,中药辨证论治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结果显示,无论中药辨证论治组还是西药组,在上述指标的改善方面,均有显著性疗效(P<0.01)。LCQ结果表明中药辨证组在生理维度、心理维度以及总得分方面均优于西药组(P<0.05);在社会维度方面,两组得分未见显著区别(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发现,无论西药还是辨证论治中药均能增加各个维度得分,且均有统计学差异;但在心理维度,西药治疗组前后差异性分值<0.8分,提示西药在心理领域疗效不明显。7.四种常见证候间的疗效比较结果选择四组常见证候(频率>10%)—风邪恋肺证、肺气虚证、肺热炽盛证、痰浊阻肺证进行进一步的疗效观察。四组之间的显效率、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疗效相当四组之间在咳嗽症状积分上未见显著差异(P>0.05)。在视觉模拟评分方面,肺气虚组白天症状评分得分最高,说明症状改善不明显,并与风邪恋肺组、痰浊阻肺组有显著差异(P<0.01、P<0.05);夜间症状评分,四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发现,四组治疗后各症状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说明辨证论治疗效确切。LCQ结果分析发现,四组经治疗后,肺气虚组在生理维度、心理维度以及总分均低于其它组别;其中在生理维度以及总分的得分上,明显低于风邪恋肺组(P<0.01);在心理维度得分上,亦低于风邪恋肺组和肺热炽盛组(P<0.05)。四组之间在社会维度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非常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辨证论治各组均有疗效。结论1.通过理论研究,得到了感冒后咳嗽症状、证候分布规律,反映了该疾病研究的基本现状。2.本研究采用前瞻,多中心,开放式的观察性临床研究方法,较为全面的获得了感冒后咳嗽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症状、证候分布情况,与文献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并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有监督与无监督相结合的考察感冒后咳嗽临床常见证候类型以及证候与症状的相关关系,为辨证论治提供客观、可信依据。3.综合疗效评价来看,中药辨证论治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不同中医证候经辨证治疗后均取得显著疗效,验证了方证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肺气虚证在综合疗效评价方面不如风邪恋肺证、肺热炽盛证和痰浊阻肺证,说明不同证候之间的疗效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