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食疗文化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上古时代古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其具有医疗价值,药食同源文化得以萌芽,周代设立“食医”,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提高,到了唐代集其大成出现专著,形成了专科,在宋、元、明、清时代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为食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了历代医学家的创造、收集、整理、锤炼,隋唐时代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编著了第一部食疗专篇《千金要方·食治篇》,而后由他的弟子孟诜编撰出了第一部食疗专著——《食疗本草》。《食疗本草》堪称以前饮食疗法之大成,它的问世,确立了比较完善而系统的食疗学科。元代皇家饮膳太医忽思慧全面总结了元代以前的药膳和饮食疗法,综合蒙汉及少数民族的食品内容,完成了现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饮食养生专著——《饮膳正要》。《饮膳正要》从健康人的饮食方面立论而编著,它的问世,是中医食疗食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食疗文化的成熟和高度发展。 本课题总结了中国饮食保健文化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设计了一系列调查问卷,试图探索用现代的科学方法从中医的角度研究饮食性味与健康的相关关系。课题选择在广州市老年人群中展开调查。经过调查研究表明,饮食的四气五味的确与体质、证候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寒热性质分类的食物分别对应以阴阳分类的体质或证候。将受调查者按照阴阳的多少进行体质和证候分组,按照体质分组划分为太阴人,太阳人,少阴人,少阳人,阴阳平和人;按照证候分组分为阴性类、阳性类、平性类。不同组别的食物寒热属性得分均数不同,按照体质分组,太阴人为-40.7±12.3、少阴人为-30.1±6.8、太阳人为-23.4±7.2、少阳人为-26.7±14.5、阴阳平和人为-29.5±13.1,采用方差分析法统计,太阳人和太阴人、阴阳平和之人的得分均数具有统计学意义;按照证候分类,阴性类(证候以阴寒、阳虚、湿重等阴性特征为主)均分为-28.5±1.97、阳性组(证候以阳亢、热盛等阳性特征为主)均分为-11.5±5.15、平性主(证候寒热、阴阳特征不明显)均分为-26.3±1.44,经方差分析法统计阳性组与阴性组、阳性组与平性组得分有显著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另外,在五味与健康的关系方面调查研究发现,骨关节病的发生与苦味食物的摄取有相关性,苦味食物的摄取是骨关节疾病的保护因素;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与饮食的温度有关系,喜食温热食物和选择“蒸煮、煲汤”的烹调方式是消化系统的保护因素;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发生与摄取甘味食物有关系,甘味食物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保护因素,却是内分泌系统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系统疾病与咸味食物有关,喜食咸味是心血管系统的危险因素。由于没有经验借鉴,本调查问卷属于首创,不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