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转喻不再被认为是简单的修辞装饰,而是作为人类认知和推理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转喻思维已经成为我们日常言语行为的必要组成。语用推理历来是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其中的主要研究发现和理论成果有Grice(1975)的合作原则、Levinson(1983)的新格赖斯语用推理机制以及Sperber&Wilson(1995)的关联理论等。然而,这些语用学理论并没有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听话人能够快速且毫不费劲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也没有系统深入地探索语用推理模式的本质及其认知理据。转喻思维模式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理论的不足,为言语行为中的语用推理提供基于认知视角的解释框架。本文借助邻近关系、Langacker(1993)的参照点理论和Lakoff(1987)的理想认知模型来阐释转喻的各种生成关系和认知运作机制,以此作为分析转喻语用推理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鉴于间接言语行为的典型性,转喻的语用推理功能主要根据Panther&Thornburg(1999)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来分析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推理过程。该理论认为转喻是一种“自然推理图式”,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可以借用脚本中的一个成分段来激活和指代另一成分段或全部行为段,即通过转喻来阐释间接言语行为及其语用推理过程。考虑到言语交际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互动过程,该理论引入了语用参数和言外ICMs(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作为进一步完善。此外,空间合成理论从指称和言语行为两个层面分析了转喻对于语用推理的作用,弥补了传统言语行为转喻的局限性。因此,从转喻的视角研究间接言语行为可以补充和丰富语用学理论及相关的语言研究。本文的研究表明将转喻与语用推理相结合不仅能够探明转喻思维的本原性,也能够为语用推理提供合理的解释框架和认知理据。转喻对语用推理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有效弥补了传统理论的不足。此外,两者的结合对人们在语言运用中如何更好地运用转喻思维和开展互动式英语教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从转喻的角度阐释语用推理机制,为语用推理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有助于启发其他学者关于转喻应用研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