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律宾蛤仔是我国经济贝类的重要养殖对象,尤其是在北方的山东和辽宁海区较常见且产量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盲目的追求高密度养殖使贝类生存环境恶化,导致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由其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课题以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缺氧胁迫对菲律宾蛤仔代谢谱、组织结构和耗氧率、排氨率、CO2排出率和O:N比的影响。其主要结果如下:1、缺氧胁迫对菲律宾蛤仔代谢谱的影响采用核磁共振光谱技术,探讨了代谢产物蛋白质的组成成分在缺氧条件下,与对照组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缺氧胁迫组里异亮氨酸、丙氨酸、琥珀酸、甜菜碱和牛磺酸的含量在2d、5d、10d、20d显著降低,甘氨酸含量在2d、5d、10d显著降低。缺氧胁迫第2d后,鳃组织中的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显著上升。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逐渐降低,但随着缺氧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而精氨酸含量显著下降。天冬氨酸含量在缺氧胁迫后10d和20d显著升高,这些结果表明缺氧胁迫抑制了异亮氨酸、丙氨酸、琥珀酸、甜菜碱和牛磺酸的合成或加速其转化。天冬氨酸在缺氧胁迫下的含量升高,可能是缺氧诱导此种氨基酸合成或积累,使生物在缺氧环境下表现出耐低氧性,而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在缺氧条件下,其含量是先升高后降低,可能是由于这些氨基酸存在一个耐低氧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抑制其合成。2、缺氧胁迫对菲律宾蛤仔生理代谢的影响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的方法,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在缺氧(DO<2mg·L-1)胁迫20d后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同时采用室内生态学方法对菲律宾蛤仔在正常充氧(对照组)和缺氧状态下(缺氧组)的耗氧率、排氨率(NH3-N)、CO2排出率和O:N比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缺氧胁迫20d后缺氧组菲律宾蛤仔组织结构与对照组相比出现差异,缺氧组个体组织中分布有零星的深紫色圆斑点,可能是由于缺氧引起菲律宾蛤仔脂质代谢发生异常,形成脂质沉积。在22℃水温条件下,随着缺氧胁迫时间的推移,缺氧胁迫对菲律宾蛤仔耗氧率、排氨率、CO2排出率影响显著。在缺氧胁迫第2d时,缺氧组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排氨率和CO2排出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0.5665mg·g-1·h-1、0.0794mg·g-1·h-1和26.2364mg·g-1·h-1。菲律宾蛤仔耗氧率和排氨率在缺氧胁迫第2d达到最低值,为0.5665mg·g-1·h-1和0.0794mg·g-1·h-1;而CO2排出率在第20d达到最低值,为7.4220mg·g-1·h-1,约为对照组的1/2。缺氧组的O:N比值范围是6.25~12.11,且在缺氧第20d达到最高值,为12.11。由此可知,缺氧胁迫对菲律宾蛤仔的组织结构和生理代谢(耗氧率、排氨率、CO2排出率和O:N比)产生了影响,菲律宾蛤仔组织结构异常、活力下降,生理代谢功能降低,研究结果为菲律宾蛤仔养殖的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