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主要包括馬克思的資本輸出與國際投資理論、西方主要經濟學者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和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國際直接投資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迅速發展,並對投資國、東道國及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都産生了深刻的影響。國際直接投資促進了國際生産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加速了世界範圍內的技術進步,促進了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資本市場形成,加速了世界範圍內的金融創新和深化,馬許多國家融通資金起著重要作用。國際直接投資呈現如下主要特點:國際直接投資飛速增長,投資規模急速擴大;國際直接投資資金來源以發達國家爲主,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迅速;國際直接投資的地區流向仍以發達國家爲主;國際直接投資的部門結構進一步高級化,服務業成爲國際直接投資的第一大産業。國際直接投資有兩種進入東道國市場方式:新建投資和跨國並購。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跨國並購迅猛發展,成爲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
國際直接投資對投資國經濟具有國際收支效應、産業带動與産業結構變動效應、就業效應、資源配置效應;國際直接投資可以擴大東道國投資、促進出口、創造就業、開拓國際市場、轉移現代技術和管理經驗、開發人力資本、發展關聯産業、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外商直接投資已成爲國民經濟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是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牽動動力之一。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具有資本效應、促進了中國的技術進步和産業結構升級,同時也對中國經濟發展産生了一些消極影響。鼓勵和支援中國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带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参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的客觀需要。爲了使中國企業既快又好地開展海外投資,中國政府應出臺一系列有利於企業跨國經營的政策,大力支持海外投資;企業要深化改革、加快企業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勇於開拓國外市場;爲了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海峽兩岸應加強經貿聯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