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遥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比常人更早的开始思考和理解苦难这一人生课题。路遥把对苦难的独特感受和领悟酝酿于文学创作中,其作品呈现出一种成熟的、理性的、深沉的苦难意识。本论文即以路遥小说的苦难意识为切入点,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路遥小说的苦难意识进行谨慎而细致地解读,深入剖析路遥丰富、复杂的创作心理,把握作家言说苦难的价值所在。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路遥的创作历程、国内研究现状,并概括了路遥小说苦难意识的内涵。正文部分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从苦难与肉身、苦难与灵魂、苦难与两性这三个角度切入,论述路遥小说苦难意识的文本呈现和生成原因。面对苦难,身体首当其冲。贫穷的物质生活使肉身饱受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摧残,为了摆脱贫穷所从事的繁重的劳动又加剧了肉身的苦难。面对苦难,灵魂更是倍受煎熬。这在一批游走在城乡之间的农村青年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一方面,他们在自卑与自尊自强的两极徘徊,另一方面,他们还要承受城乡等级身份带来的歧视。此外,路遥把爱情的终极落脚于悲剧,使苦难书写更具力度和深度。第二章通过阐释洪水、土地和窑洞这三大意象与苦难意识的紧密联系,深入剖析路遥丰富、复杂的创作心理。路遥继承了洪水神话中洪水毁灭人类母题,进一步发掘洪水的苦难内涵,将“洪水”意象视为人生苦难的隐喻,象征着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土地则是路遥深情赞美和讴歌的核心意象。土地像母亲一样养育了人们,同时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人们的生存苦难。在陕北人的话语领域,窑洞已经不再仅仅作为人们的生存空间而存在,更是一种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在路遥笔下,窑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意象。一方面,窑洞本身的破旧让人们无法舒适、体面的生活,见证了人们的苦难;另一方面,窑洞又承载着人类回归母体的集体无意识,以母亲般的胸怀消解了生存的苦难。第三章探讨了路遥小说苦难意识的价值。路遥的苦难意识是建立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之上的,启发人们直面苦难,在苦难的磨砺中追求自我价值,构建高尚人格。在诸多社会问题凸显的今天,路遥作品依旧是广大底层民众的精神支撑,激励他们不断进行改造人生、改造社会的实践。结语部分反思路遥言说苦难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进一步肯定路遥言说苦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