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马古道”源自中国西南地区1300多年前的“茶马互市”。普洱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是著名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见证了普洱茶贸易的盛衰,经历了沿线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的演变。而今在古道沿线城镇快速发展的冲击下,古道沿线的文化与生态遗产面临着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威胁。基于以上背景,构建“茶马古道”遗产廊道网络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本文确定了采用适宜性分析方法构建遗产廊道网络体系,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如下:(1)文化遗产廊道构建:本文首先梳理了普洱“茶马古道”的遗存情况及现存的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廊道网络的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运用ARCGIS和最小累计模型,模拟出了潜在的文化遗产廊道网络。通过网络结构分析得出:单纯依托物质文化遗产而构建的遗产廊道网络的连通性不高。为文化遗产网络的整体构建、保护及进一步优化提供了研究基础。(2)生态廊道构建:分析区域内自然要素,包括茶山、古茶树、自然保护区、河流等,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水系作为因子,并赋予其权重值,利用适宜性模型模拟出了潜在的适宜性较高的生态廊道网络。通过网络结构分析得出:单纯选取自然要素构建的生态廊道网络的连通性较高、但回路较少。进而提出了生态廊道的优化策略。(3)廊道网络的评估及叠加:单纯以文化或生态要素构建廊道都不够完善。研究采用专家问卷德尔斐法与AHP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历史价值、生态价值、完整性价值、社会经济价值四个方面构建评估体系,并进行权重计算,叠加生成文化与生态双要素廊道网络。(4)文化与生态双要素廊道网络的评价:利用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对文化与生态双要素廊道网络廊道的通道结构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双要素廊道网络优于单个要素的廊道网络,双要素廊道网络连线数量较多,连接性较好,节点之间彼此形成了一个较稠密的通道网络,促进遗产廊道网络的建设,有利于遗产的保护。本文通过遗产廊道网络构建为同类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弥补当前保护理论与方法的不足,推动了各类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