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血管通路(vascular access,VA)是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血液透析的首选血管通路,其中以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o-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RC-AVF)最为常见。然而,内瘘的成熟失败率在20%-60%。研究发现,内瘘术前及术后常规行超声检查可以改善AVF成熟性及通畅性。既往研究报道显示静脉直径是预测动静脉内瘘成熟的独立风险因素,小于1.6-2.5mm直径的静脉往往与动静脉内瘘成熟失败相关,静脉具有高度顺应性,止血带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了解静脉血管的可扩张性,目前对于构建AVF的最佳静脉直径及静脉扩张性的研究并未达成共识。内瘘建立后,早期评估内瘘成熟情况可及时根据患者自身条件制定不同的方案以促进内瘘早期成熟。肱动脉较内瘘吻合口处湍流少、血流量稳定,在彩超下易于成像,且内瘘术后早期手术部位可能有血肿或水肿干扰,因此,可以在术后早期应用超声检查肱动脉以评估内瘘功能,目前较少有研究关注彩超下术后第1天肱动脉的血流频谱与内瘘成熟的关系。目的本研究主要是运用超声评估术前止血带应用前、后头静脉直径及其扩张性,同时观察AVF术前及术后第1天肱动脉血流频谱,分析上述超声测量指标与内瘘成熟的相关性,并确定影响内瘘成熟的超声测量指标及其最佳临界值的大小。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初次行RC-AVF的患者91例。超声检查:在室温24-26℃的房间里,由同一名医师使用超声测量拟行手术部位头静脉束臂前、后血管内径,本研究中采用束臂前后头静脉之差表示静脉扩张性;并在术前及术后1天2个时间节点于桡动脉及尺动脉分叉近心端2cm处测量肱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及肱动脉血流量。所有测量指标重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手术方案: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血液净化中心医师完成,选取局部浸润麻醉,采用7-0血管缝合线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吻合法。内瘘成熟及随访:术后6周对病人进行随访,评估其内瘘功能,分为成熟组70例及未成熟组21例。结果1.成熟组与未成熟组在年龄、性别比例、慢性肾衰病因(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和有无中心静脉置管史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内瘘成熟组束臂前头静脉直径、束臂后头静脉直径和头静脉扩张性与未成熟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熟组术前肱动脉PSV及肱动脉流量与未成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熟组术后第1天肱动脉PSV及术后第1天肱动脉流量均大于未成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以AVF成熟与否为因变量,束臂前后头静脉直径、头静脉扩张性、术后第1天肱动脉PSV及术后第1天肱动脉流量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束臂后头静脉直径、头静脉扩张性及术后第1天肱动脉流量是影响AVF成熟的危险因素(P<0.05)。4.对影响内瘘成熟的各危险因素行ROC曲线分析,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如下:束臂后头静脉直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7(P<0.001),其截止值为2.4mm;头静脉扩张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P<0.001),其截止值为0.4mm;术后第1天肱动脉流量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P<0.001),其截止值为249.29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束臂后头静脉直径和头静脉扩张性是影响内瘘成熟的危险因素,束臂后头静脉直径>2.4mm,头静脉扩张性>0.4mm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AVF成熟。2.术后第1天肱动脉流量与动静脉内瘘成熟相关,249.29mL/min可作为术后第1天肱动脉流量预测AVF成熟的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