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基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c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理论视角来阐释。本研究基于女性主义认识论,用“知识与性别”这条线索来关照高等教育,是将社会学意义上的性别不平等归之于哲学认识论意义中知识的性别等级图式。通过对高等教育四个核心概念(高深学问、学科、课程、教学)的社会性别分析,揭示了高等教育中性别歧视的认识论根源。高深学问作为构建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材料,它在观念、建构主体、建构原则、建构逻辑、论述主题及研究方法上,都与传统社会性别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和同构性。女性主义认为,人类的绝大部分被称为“知识”的领域实际上都是以男性的视角出发建构的,这无疑带有男性的趣味与偏见,而不利于女性的认知与发展。所以,本论文提出:高深学问作为整个知识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并非性别中立或性别无涉的,它实际代表着一种男性形象,从本质上与女性/女性气质是相悖论的,而这个“本质”又与社会性别制度一样,是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高深学问通过所谓知识的“客观性”、“中立性”、“普遍性”为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性别制度提供了合理、合法的依据,实际上也就是为实现社会现存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霸权提供了知识论上的解释。学科作为高等教育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也非价值中立,就像高深学问是被建构的一样,学科也是被建构的。所以,对于隐含其中的权力、利益基础以及意识形态则不容忽视。本研究认为,在学科制度的进程中,只有男性才是学科化知识的局内人,女性成了学科知识的局外人。女性创造的知识和关于女性的知识,已被有意识地遗忘和无意识地扭曲,从学科上划分为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并对其进行等级分层,实际上是社会性别符号系统中劳动的性别分工在学术和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体现,它反映和延续的依然是一种男性中心(或优越)的社会文化。要想消解学科的性别隐喻,打破学科间的等级划分,并把女性创造的知识和关于女性的知识纳入学科的视阈,就必须超越传统思维模式,坚持学科建构主体的多元性和学科内涵的发展性与开放性。把课程理解为性别文本是女性主义在课程领域的新建树。在女性主义者看来,传统大学课程及其话语主要都是由男性创造和规定的,它与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相符合,它注重的是男性所关注的领域和议题,忽视和排斥女性的经验与认识,使女性的世界成为课程领域中无形的或扭曲的东西。因此,本研究认为要想消除课程领域的性别偏见,女性就应该作为主体参与到知识的建构和课程知识的选择、解释、研究之中。“妇女学”课程的诞生,正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他(她)们希望通过建立以妇女学课程为媒介的研究和教学机构,向各个学科领域进行有效渗透,使被边缘化甚至隐形化的众多与女性有关的问题,或者所谓非正统的议题“浮出历史地表”,纳入课程体系,改变大学课程中以男性及相关论题为惟一正统和标准的局面,改变课程文化的男性权威形象,为女性融入高等教育体系,成为真正的知识主体,提供一个重要的知识基地和平台。传统教学论表面上看起来是“去性别化”的,实际上它已内化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规范,这主要表现在教学知识、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女性主义通过揭示大学课堂中的权利问题,批判隐藏其间的性别立场,创设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女性主义教学论”。女性主义教学论所倡导的平等、多元、包容、互相激励、赋权的学习关系和积极主动的知识创新精神,引起了教育学界的关注。女性主义者相信,通过贯彻女性主义教学论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可以逐步消除教学领域内的各种偏见(包括性别偏见),实现女性主义课堂所追求的理想。由此,本研究通过对高等教育四个核心概念的社会性别解读,完成了由法律、社会层面解释性别歧视向精神、知识生产层面关注性别歧视的转换,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高等教育长期对女性集体无意识的遗忘和教育过程中的性别偏见、教育结果上的性别差异,并不在于“女性”天生是什么,又能否做什么,而在于人们的性别观念以及对高等教育的认识,那就是——高等教育应该是什么、不应该是什么的文化规定。
其他文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结构、生活结构和生存方式等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人们的休闲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旅游需求,人们更加追求个
进入 21 世纪,网络教育将倍受瞩目。对于教育来说,教育质量是其生命线。同理,网络教育的质量也决定着网络教育的前景。怎样克服网络教育的缺点,使网络教育的教育质量得到保证
根据微观经济学激励理论,员工报酬与员工产量结合越紧密,越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根据期望理论,员工越能达成预定工作目标,工作积极性越高.本文用一次移动平均法构建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