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综合征,严重干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非手术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如何对现有的治疗方法和技术进行客观评价,是目前重要的指标。以往常仅评价单一因素,然而评价临床效果涉及多种指标。如腰痛经过治疗的效果可依据疼痛状况、腰椎活动度、下肢放射痛等多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单因素指标分别从各个侧面反映治疗效果,而综合评价是将多个指标用数学方法制定出恰当的评价模型以求得到对各种治疗效果总的印象或综合的评定。目的:运用综合评价法,比较耳穴压丸法和常规治疗腰痛的疗效。方法:对150例腰痛患者(皆为“可减轻的移位综合征”),使用耳穴压丸法治疗50例,使用物理治疗50例及耳穴压丸法合并物理治疗5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治疗前和治疗后所得的疼痛评分,以及对腰椎活动度、下肢放射痛指标,治疗当天前及一星期、三星期、半年后的有效率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比较临床效果各分指标的基础上引进综合评价模型对三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治疗前,耳穴压丸法组的VAS疼痛评分(6.68±1.483)、常规治疗组的评分(6.6±1.669)及耳穴压丸法合并物理治疗的评分(6.91±1.825)进行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经五天治疗之后,耳穴压丸法法合并物理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均较耳穴压丸法及常规治疗组低(P<0.05),但进行耳穴压丸与物理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比较,虽然在疼痛分数有下降,但统计上却无显着意义(P=0.16)。说明耳穴压丸合并物理治疗法组的疗效优于耳穴压丸组,优于物理治疗组较好。在腰椎前屈和后伸功能及下肢放射痛的改善上,合并治疗优于耳穴压丸法组也明显好于常规治疗组(P<0.01)。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进行综合分析,治疗前三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7天后,三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合并治疗组高于耳穴压丸法组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耳穴压丸法合并理学治疗腰部力学性疼痛效果显着且见效较快。肉眼观察躯体矢状面的弯曲和伸展活动是临床评价腰痛的一个指标。但是,简单的肉眼观察不能对相关的肌肉运动和骨盆与脊椎相互作用进行精确的评价。腰椎旁肌肉的肌电图显示,腰痛患者和无腰痛患者肌肉运动有差异。临床上髋部肌电图活动较少评价,如臀大肌和股二头肌活动,主因为侵入性检测。腰椎骨结构、韧带和胸腰筋膜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称肌筋膜系统,此系统允许腰部和盆腔在躯干矢状弯曲和伸展时负重转动。临床上评价躯干矢状弯曲和伸展时,腰椎旁肌肉,臀大肌和股二头肌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照慢性腰痛患者和无腰痛者有所不同,有助于未来评价对慢性腰痛患者功能性恢复的影响。基于目前可得到的知识和临床经验,我们得知肌激痛点也可能引起连带性腰痛。大多数肌激痛点引起腰痛的病例与受伤有关。有许多潜在病因可使[隐性肌激痛点]活化成为[活性肌激痛点],造成肌筋膜腰痛。因此,为了根除肌筋膜腰痛且避免其再发,最重要是应找出并治疗潜在病因。值得未来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