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学习研究表明,学生是带着各种观念和认识走进科学课堂的,其中有些是正确的,能够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但更多的是模糊的、不正确的观念,会阻碍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因此,“概念转变”问题,即如何帮助学生将已有观念转变为科学观念就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国外关于“概念转变”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我国对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且缺乏系统性,不够深入,缺乏与具体学科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鉴于此,我们选择概念转变为研究课题,探讨中学化学概念转变教学研究中的系列问题。 本论文主要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国内外概念转变教学研究的现状;概念转变教学的理论基础;化学相异构想的探测方法及相异构想分析;化学概念转变教学策略分析及策略建议。 概念转变理论的核心是概念转变模型。概念转变模型是波斯纳等于1982年提出的,认为个体要实现概念转变,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对原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必须是可理解的、合理的、有效的。在对概念转变影响因素的不断探讨中,许多研究者对该模型做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并设计开发了概念转变教学模式,提出了有效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主要是以科学哲学观点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强调学习并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其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 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即学生持有的相异构想是实施概念转变教学的起点。本文结合实例介绍与分析了测查化学相异构想的常用研究方法,认为二段式测验是比较适合我国实际教学情况的测查方法,并在总结国内外化学相异构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学生化学相异构想的来源和特点。我们认为其主要源自:日常经验、日常语言、社会环境、教师和教学、不当的类比,具有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紧密且成体系、隐蔽性、顽固性、类似性和差异性、与科学发展史上曾经有过的某些概念存在着相似性等特点。 在分析中学生持有的化学相异构想的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化学教学中促进概念转变的常用教学策略:类比策略、认知师徒制、合作学习策略和专题研究式学习,着重分析了这些策略在化学概念转变教学中的有效性及其对化学概念转变教学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在化学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选择、应用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论文最后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