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秋季湿耙还田对水稻产量形成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peter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辽中南稻区春季秸秆还田秸秆不易腐解问题,以盐丰4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和穗肥减量16 kg·hm-2(N1)、常量穗肥用量32 kg·hm-2(N2)两因素试验,研究秸秆秋季湿耙还田和不同穗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光合物质生产特征、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辽宁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方式提供理论指导。试验结果如下:1.秸秆秋季湿耙还田处理(S1N1和S1N2)对水稻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稻米碾磨和外观品质均无显著影响。S1N2处理的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S0N2和S1N1处理。在各处理中,S1N1处理稻米的食味值和消减值最高,S1N2处理稻米的峰值黏度、衰减值、最终黏度和回生值最高。2.秸秆秋季湿耙还田(S1N1和S1N2)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和抽穗期群体干物重,显著降低了抽穗-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比例。S1N1和S1N2处理的茎和鞘的输出率和转化率显著高于S0N1和S0N2处理。秸秆秋季湿耙还田(S1N1和S1N2)处理显著降低了抽穗-成熟期光合产物向茎的输出。成熟期S0N2、S1N1和S1N2处理间水稻叶、鞘、穗干重、干物质分配比例和光合势无显著差异。S1N1和S1N2处理抽穗-成熟期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显著降低。3.秸秆秋季湿耙还田(S1N1和S1N2)显著提高水稻各生育时期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β-木糖苷酶、脱氢酶、脲酶、FDA水解酶活性,显著降低土壤蔗糖酶活性。S1N1和S1N2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分蘖期和抽穗期显著降低,成熟期较S0N2显著提高6.20%~13.47%。S1N1和S1N2处理的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分蘖期显著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较S0N2显著增加20.78%~26.72%和22.31%~28.70%。4.秸秆秋季湿耙还田(S1N1和S1N2)显著提高了水稻分蘖期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降低了分蘖期和成熟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及分蘖期的土壤p H值。S1N1和S1N2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S0N1和S0N2处理。水稻各生育时期内S1N1和S1N2处理间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多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铵态氮含量显著负相关,与盐分显著正相关。脲酶、FDA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蔗糖酶活性与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显著负相关。
其他文献
采取探究式教学设计进行高三元素化合物的一轮复习。课堂教学中将铁元素、卤族元素、电化学知识和平衡移动原理四部分内容有机结合,围绕元素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设计出综合探究型原电池,展示出更丰富的知识点,体现更强的知识综合应用。
期刊
谷子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多在东北、华北等地区种植,其不仅在旱作农业、畜牧业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严峻形势下,谷子还是重要的战略储备作物。谷子具有适应性广、抗干旱、耐土地贫瘠、水分利用效率高等特性。因其多在干旱瘠薄的土壤上种植,水分胁迫常有发生。谷子的生产离不开其严苛的水分条件,过度干旱可以使谷子减产和降低品质,使谷子种植区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我国生态发展战略的进行也将受到延缓。本试验
学位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得到了广泛关注。同时,秸秆还田作为一项既可以培肥地力,又具生态效益的稻田管理措施,在北方稻田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探讨增温背景下秸秆还田对北方稻田水稻生长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揭示其变化规律及机理,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生产及生态效益的影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东北地区种植较为广泛的水稻品种“北粳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设置对照(CK
学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频繁而广泛发生的干旱事件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产生深远影响。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可作为衡量陆地生态系统固碳与耗水之间权衡关系的重要指标。深刻理解干旱对WUE的影响及其控制机制,有利于预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特征。青藏高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干旱是影响青藏高原上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重要气象事件。因此,系统地阐明不同
学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干旱和热浪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量级、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农业气象灾害事件显著增多。乌兹别克斯坦属于农业大国,地处中亚内陆,气候条件复杂,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作物产量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在全球增温的背景下,开展气象干旱和极端高温对中亚棉花产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APSIM-Cotton模型的发展历程及模型发展各阶段的优缺点,对比了模型在不同管理措施下应用的案例,
学位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稻田作为农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在维持全球和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重要环节,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然而,目前关于增温对稻田ER影响的研究较少,尤其在不同增温幅度条件下,ER的响应及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明确稻田ER及其组分对不同
学位
杂草稻虽然被认为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有害杂草,但其遗传变异丰富,有多种抗逆特性,是研究水稻驯化、环境适应以及品种改良的优良的遗传基础。在苗期阶段,杂草稻的外表与栽培稻的并无明显差异,但杂草稻却要比伴生栽培稻提前抽穗。在高纬度,温度低,日照时间长的东北地区,杂草稻仍然具有相较于栽培稻提前抽穗的生理特性。因此明确杂草稻提前抽穗的生理调控机制可为品种改良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调查杂籼重组自交系群体
学位
杂草稻是栽培稻田中的一类伴生杂草型水稻,具有较强的生态入侵性,它极大危害栽培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同时杂草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如耐低温、耐淹水、盐碱等非生物胁迫的抗逆性,为栽培水稻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然而杂草稻的遗传本质与起源演化尚未明晰,学术界还存在很多争议。目前已经形成共识的观点是,杂草稻很可能经历多次起源,而且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杂草稻分散起源的情况。关于其演化,主要包括四种假说:(1)
学位
冠层导度(Canopy conductance,gc)可反映生态系统尺度上气孔的活动状态,其作为重要的生物因子,直接影响植物与大气间的碳水交换过程。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是水分循环的重要组分,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蒸散的变化规律及控制机制得到了广泛关注。冠层导度是影响蒸散的重要因子,因此深入细致的研究环境因子对冠层导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环境和生物因子对蒸散的影响机制
学位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成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推动了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呼吸(ER)是生态系统通过自身代谢过程释放CO2的强度,是CO2排放的最大通量,在全球碳收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年生态系统呼吸(AER)是一年内ER的累积量,揭示全球ER的空间变异有助于ER的准确评估,服务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区域碳管理。通过收集整理全球涡度协方差方法的观测结果,本研究获得全球635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