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模型大鼠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 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子宫内膜组织中酪氨酸激酶受体2(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2, Tie-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及子宫内膜血管的影响,以探讨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择SPF级性成熟雌性SD大鼠60只,雄性SD大鼠25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挑选10只未合笼雌性大鼠作为空白组(E组)。将剩下的25只雄鼠与50只雌鼠按照1:2比例合笼,次日晨显微镜下观察阴道分泌物涂片,涂片发现精子者定为妊娠第一天d1,若未受孕,则继续合笼至受孕。将成功交配雌鼠于妊娠 d7晨8时灌胃米非司酮(8.3mg/kg),18时灌胃米索前列醇(100μg/kg)造模,灌胃后将消毒棉球放入大鼠阴道内,观察子宫出血情况,妊娠d8清晨阴道棉球见血迹提示造模成功。本次实验共造模成功48只雌鼠,随机分为5组,即益母缩宫颗粒低剂量组(A组10只)、益母缩宫颗粒中剂量组(B组9只)、益母缩宫颗粒高剂量组(C组9只)、模型组(D组10只)、缩宫素对照组(F组10只)。A、B、C组于妊娠d8开始每日分别按1.56g/(kg.d)、3.13g/(kg.d)、6.25g/(kg.d)剂量益母缩宫颗粒灌胃,D组及E组大鼠在各治疗组灌胃同期每日灌胃动物实验中心饮用水1ml/(100g.d),连续灌胃7天,每天1次,F组于妊娠d8开始肌内注射缩宫素0.9U/(kg.d),连续注射3天,每天1次。各组均于妊娠d15麻醉解剖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并剥离子宫,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 Ang-1、Ang-2和 VEGF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 Tie-2和VEGFR-2的表达情况,取大鼠子宫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电镜下观察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并统计子宫内膜血管数量。
结果:1.子宫形态学改变:与E组相比,D组可见大鼠子宫膨大呈结节状,部分大鼠(7/10)子宫见妊娠组织残留,大小不一,可见胚胎着床点;与D组相比,各治疗组(A组、B组、C组及F组)大鼠子宫形态不同程度恢复,妊娠组织残留明显减少,其中C组恢复较好,全组大鼠子宫未见明显结节,部分大鼠(1/9)见子宫稍膨大水肿。2.子宫组织病理学改变:HE染色光镜下观察,D组部分大鼠(7/10)宫腔内可少许胚胎组织残留、坏死,细胞溶解,胞核碎裂,全组大鼠子宫内膜可查见蜕膜细胞,子宫内膜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及淋巴细胞浸润;与D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宫腔内胚胎及绒毛蜕膜组织残留明显减少,子宫内膜见不同程度修复,其中C组子宫内膜恢复较佳,宫腔内未见明显绒毛蜕膜组织残留,A组、B组、F组次之。3.子宫内膜血管计数:与E组相比,D组大鼠子宫内膜血管数量减少(P<0.05),与D组相比,C组、F组大鼠子宫内膜血管数明显增加(P<0.01),B组大鼠子宫内膜血管数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及其相关受体:与E组相比,D组大鼠血清中Ang-1、Ang-2、VEGF浓度降低,子宫内膜组织中Tie-2、VEGFR-2蛋白含量降低,以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与D组相比,C组、F组大鼠血清中VEGF、Ang-1、Ang-2浓度升高,A组、B组、C组、F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ie-2蛋白、VEGFR-2蛋白含量升高,以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F组相比,C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VEGFR-2蛋白含量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1.益母缩宫颗粒能促进药物不全流产大鼠子宫残留胚胎、绒毛蜕膜组织排出,促进药物不全流产大鼠子宫内膜修复。2.益母缩宫颗粒能提高药物不全流产大鼠血清VEGF、Ang-1和Ang-2水平,提高药物不全流产大鼠子宫内膜VEGFR-2和Tie-2表达,促进药物流产后子宫内膜血管新生,增加药物流产后子宫内膜血管数量,促进子宫内膜修复。3.与缩宫素组比较,益母缩宫颗粒高剂量组在改善药物不全流产大鼠子宫内膜形态和升高大鼠子宫内膜组织VEGFR-2蛋白含量方面较缩宫素组有优势。
方法:选择SPF级性成熟雌性SD大鼠60只,雄性SD大鼠25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挑选10只未合笼雌性大鼠作为空白组(E组)。将剩下的25只雄鼠与50只雌鼠按照1:2比例合笼,次日晨显微镜下观察阴道分泌物涂片,涂片发现精子者定为妊娠第一天d1,若未受孕,则继续合笼至受孕。将成功交配雌鼠于妊娠 d7晨8时灌胃米非司酮(8.3mg/kg),18时灌胃米索前列醇(100μg/kg)造模,灌胃后将消毒棉球放入大鼠阴道内,观察子宫出血情况,妊娠d8清晨阴道棉球见血迹提示造模成功。本次实验共造模成功48只雌鼠,随机分为5组,即益母缩宫颗粒低剂量组(A组10只)、益母缩宫颗粒中剂量组(B组9只)、益母缩宫颗粒高剂量组(C组9只)、模型组(D组10只)、缩宫素对照组(F组10只)。A、B、C组于妊娠d8开始每日分别按1.56g/(kg.d)、3.13g/(kg.d)、6.25g/(kg.d)剂量益母缩宫颗粒灌胃,D组及E组大鼠在各治疗组灌胃同期每日灌胃动物实验中心饮用水1ml/(100g.d),连续灌胃7天,每天1次,F组于妊娠d8开始肌内注射缩宫素0.9U/(kg.d),连续注射3天,每天1次。各组均于妊娠d15麻醉解剖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并剥离子宫,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 Ang-1、Ang-2和 VEGF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 Tie-2和VEGFR-2的表达情况,取大鼠子宫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电镜下观察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并统计子宫内膜血管数量。
结果:1.子宫形态学改变:与E组相比,D组可见大鼠子宫膨大呈结节状,部分大鼠(7/10)子宫见妊娠组织残留,大小不一,可见胚胎着床点;与D组相比,各治疗组(A组、B组、C组及F组)大鼠子宫形态不同程度恢复,妊娠组织残留明显减少,其中C组恢复较好,全组大鼠子宫未见明显结节,部分大鼠(1/9)见子宫稍膨大水肿。2.子宫组织病理学改变:HE染色光镜下观察,D组部分大鼠(7/10)宫腔内可少许胚胎组织残留、坏死,细胞溶解,胞核碎裂,全组大鼠子宫内膜可查见蜕膜细胞,子宫内膜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及淋巴细胞浸润;与D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宫腔内胚胎及绒毛蜕膜组织残留明显减少,子宫内膜见不同程度修复,其中C组子宫内膜恢复较佳,宫腔内未见明显绒毛蜕膜组织残留,A组、B组、F组次之。3.子宫内膜血管计数:与E组相比,D组大鼠子宫内膜血管数量减少(P<0.05),与D组相比,C组、F组大鼠子宫内膜血管数明显增加(P<0.01),B组大鼠子宫内膜血管数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及其相关受体:与E组相比,D组大鼠血清中Ang-1、Ang-2、VEGF浓度降低,子宫内膜组织中Tie-2、VEGFR-2蛋白含量降低,以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与D组相比,C组、F组大鼠血清中VEGF、Ang-1、Ang-2浓度升高,A组、B组、C组、F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ie-2蛋白、VEGFR-2蛋白含量升高,以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F组相比,C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VEGFR-2蛋白含量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1.益母缩宫颗粒能促进药物不全流产大鼠子宫残留胚胎、绒毛蜕膜组织排出,促进药物不全流产大鼠子宫内膜修复。2.益母缩宫颗粒能提高药物不全流产大鼠血清VEGF、Ang-1和Ang-2水平,提高药物不全流产大鼠子宫内膜VEGFR-2和Tie-2表达,促进药物流产后子宫内膜血管新生,增加药物流产后子宫内膜血管数量,促进子宫内膜修复。3.与缩宫素组比较,益母缩宫颗粒高剂量组在改善药物不全流产大鼠子宫内膜形态和升高大鼠子宫内膜组织VEGFR-2蛋白含量方面较缩宫素组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