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青少年足拇外翻应用第1跖骨截骨矫形治疗术后,分别应用克氏针与接骨板两种方法固定截骨端的效果,找出那种固定方法效果更好。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期间,共收治青少年拇外翻39例(72足),其中获得随访的患者共23例(40足),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将获得随访的患者分为A组、B组,A组用克氏针固定,B组用接骨板固定。每足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均拍摄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测量HVA和1~2IMA;根据AOFAS足拇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评分进行功能评估,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拇外翻角(HVA)和1~2跖骨间角(IMA)及AOFAS评分评估患者功能愈后,选择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c±s)来表示,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这两组患者中男性5例(8足),女性18例(32足);平均年龄17.3±3.4岁(11~24岁)。平均随访15.6个月(12~20个月),无感染和不愈合发生,有2例3足(7.5%)出现负重行走时第一跖趾关节下轻度疼痛,4例7足(17.5%)出现足拇外翻复发。A组:HVA由术前平均35.1°±2.7°减小至术后1天平均16.5°±1.6°(P<0.01)、术后1年平均22.1°±3.0o(P<0.01);1~2跖骨间角IMA由术前平均15.8°±2.5°减小至术后1天平均8.7°±0.7°(P<0.01)、术后1年平均10.7°±0.7 o(P<0.01);AOFAS评分由术前平均39.9±8.3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87.3±4.7分(P<0.01)。B组:HVA由术前平均35.6°±3.0°减小至术后1天平均16.6°±1.2°(P<0.01)、术后1年平均18.7°±2.0o(P<0.01);1~2跖骨间角IMA由术前平均15.7°±2.5°减小至术后1天平均8.9°±0.7°(P<0.01)、术后1年平均9.8°±0.7o(P<0.01);AOFAS评分由术前平均40.5±8.1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94.0±4.3分(P<0.01)。统计分析表明:克氏针组与接骨板组术前HVA(P=0.565)、IMA(P=0.911)、AOF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818),术后1天二者HVA(P=0.737)、IMA(P=0.453)无明显差异,术后1年,克氏针组与接骨板组HVA(P<0.05)、IMA(P<0.05)、AOFAS评分(P<0.05)均有差异。功能评级:A组优6足,良11足,差3足,优良率为85.5%;B组优12足,良7足,差1足,优良率为95%。结论:1青少年拇外翻患者行第一跖骨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手术疗效明显,能够明显的改善症状。2应用克氏针内固定和应用接骨板内固定的两组患者,在术后短期内效果无明显差异,术后1年差异明显,第1跖骨截骨端应用接骨板内固定效果要优于应用克氏针内固定。3无论克氏针内固定组还是接骨板内固定组,均有患者术后拇外翻复发,这说明青少年拇外翻术后易复发是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