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和翻译研究界,风格,尤其是文学风格,一直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话题。有关这个话题的探讨和争论主要集中在四个问题上:文学风格是什么,它在特定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文学风格是否可译,以及如果其可译,又该如何翻译。长久以来,在学界既没有可用于支撑风格及其翻译研究的理论,也没有可以借用的研究模式,可以说刘宓庆打破了研究的僵局。他不仅提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研究模式,而且也提出了风格翻译的具体方法,他的“风格标记体系”给学界注入了新鲜血液。该体系不仅可以用于指导风格翻译实践,而且在风格再现层面,为分析和评价译作提供了理论依据。独特的语言风格、特殊的叙述手法以及整体的结构设计使得《呼兰河传》成为文学界一部价值特别的作品。有鉴于此,本论文选取萧红代表作品《呼兰河传》和葛浩文对其的英译本作为研究素材,试图回答“葛浩文在译作中是否较好地再现了原作的艺术风格”这样一个问题。对《呼兰河传》风格及其翻译的探讨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认清这部作品的风格特色和艺术价值,在风格再现层面也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葛浩文的译本得失。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个案研究和文本对比分析法。借助刘宓庆“风格标记体系”,论文首先从整体上介绍了《呼兰河传》的风格特点,然后在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这两个层面上对原文和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葛译本较好的再现了原作的艺术风格。刘宓庆的“风格标记体系”在文学风格及其翻译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体系为文学风格的识别和翻译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研究模式,同时也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