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与《语丝》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ju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丝》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它第一次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领域生成散文文体自觉,并在思想革命和文学启蒙方面很出了一点力。周作人是《语丝》的编辑和重要撰稿人,他在刊物的发展和壮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语丝》时期周作人的思想趋向矛盾与混乱,刊物在某种程度上也带上消极的面影。本文力图在对周作人作品和《语丝》重读与细读的基础上,全面细致地剖析周作人与《语丝》的关系,其对刊物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以及《语丝》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 本文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 引言:简要介绍《语丝》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周作人对《语丝》的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同人杂志之“志趣之相投”:从《语丝》的同人杂志性质入手,确立周作人的核心地位。周作人积极支持创办《语丝》,列名十六撰稿人之首,在事实上成为编辑,热情主动地向志趣相投的朋友邀稿。在周作人的努力下,在《语丝》周围很快以共同的志趣为基础形成一个较为团结的文学团体。 二、以“启蒙”推动“文学”:从周作人五四时期启蒙主义的平民文学观入手,指出周作人的办刊宗旨是以“启蒙”推动“文学”。尽管周作人五四后的文艺主张和思想倾向都有所变化,但他人道主义的启蒙思想、建设新的“国民文学”的热情丝毫没有消减。在周作人的影响下,《语丝》有三个特点:一、强调作家主体自身精神、人格力量的建构;二、重视读者作为启蒙对象在文学传播中的价值和意义;三、思想宽容,内容广泛,丰富性、趣味性、知识性与思想性并重。 三、自己的园地:《语丝》成为作家们创作的“自己的园地”,它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是散文。杂感和美文是《语丝》散文的两种基本形态,鲁迅和周作人分别代表了它们的最高成就。本文认为周作人对杂感栏目的设置、他的散文理论与创作有力的推动了现代散文的发展。 四、“普通与真挚”的“语丝文体”:在周作人等《语丝》作家的共同努力下, 《语丝》散文生成“语丝文体”,它使现代散文达到当时最高的艺术价值,标志着“五四”以来散文创作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本文指出“语丝文体”的三个特点:一、自主自由的现代精神品格;二、讽刺、幽默的艺术风格;三、不拘一格、巧于变化的文学样式。 五、反抗“一切专断与卑劣’,:结合周作人消极、混沌的思想特征和《语丝》的战斗性特点分析指出:周作人的文化批判活动都是基于他最初的人道主义主张,在鲁迅的影响下他还没有完全失去思想革命战士的品格。但也仅仅如此,这些并不能遏制他继续滑向迷恋学术的路途。 六、转向与衰落:从《语丝》内外两个因素分析刊物走向衰落的原因:社会因素方面,恶劣的政治环境已不允许刊物继续办下去,南迁后周作人离开编辑位置,《语丝》失去本来面貌;在《语丝》内部,周作人与鲁迅在办刊方针上存在很大的分歧。 结语:简要指出本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概述周作人与《语丝》互相印证的关系。
其他文献
汽车电动转向(EPS)系统具有传统液压动力转向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是汽车动力转向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控制策略以及控制系统设计两方面对该系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制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促苏醒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严重颅脑损伤昏迷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
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有两方面要求,一是要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二是要维护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这都与接地装置的设计密切相关。以往的电力规程中,在接触电势、跨步电压满足的前提
美国黑人文学是世界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理查德·赖特、拉尔夫·埃里森和托尼·莫里森三位里程碑式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土生子》、《看不见的人》和《所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政府政策鼓励等众多有利条件的推动下,共享经济发展迅速,对于我国乡村民宿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从乡村民宿的影响因素出发
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乃是关于“心的文化”,并将心的文化定义为形而中学。形而中学以人为主体准则之基础,以心为理论建构之根本。形而中学主体心性包括三重维度:其一,以人心合
成本管理历来是企业管理的核损,尤其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如何做好成本控制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及市场竞争中的生死存亡,而企业如何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成本控制并获得经济
<正>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呈
汽车电动转向(EPS)系统是动力转向的新技术和新结构,传统液压动力转向的分析方法已不能完全适用于电动转向系统。有必要对电动转向系统的模型及其控制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本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涉及单位犯罪的论著很多,但往往都是围绕“单位”这一犯罪主体进行研究,而对单位成员,尤其是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问题探讨极少。为此,笔者从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