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而是更加重视精神生活、优美生态、权益保障等生活品质的提高,这种变化在消费需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互联网建设蓬勃发展,互联网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传统经济在引入互联网之后产生了一些新的特性,受互联网发展的影响,我国的居民消费出现了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消费升级的趋势显著。首先,凭借互联网的直接性,居民消费的交易成本降低。各种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可以便利地进行信息沟通和商业交易,有效地减少了存在于传统市场中的大量中间关系和中介角色,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其次,凭借互联网的广泛性,居民消费的选择范围扩大。互联网可以为无边界消费、即时消费创造条件,依靠互联网平台,消费者能够充分获取市场信息,打破信息沟通和市场交易的传统时空界限,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扩大,选择能力增强,消费体验也更好。再次,凭借互联网的便捷性,居民消费释放出更多的潜力。消费者借助互联网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有关商品的价格、品质、优缺点、同行评价等海量信息,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商品交易,使消费行为或消费流程更加方便快捷,消费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移动支付体系的变革与创新使得消费者付款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更高、贷款消费的成本更小,支付体验更好,这无疑又为互联网消费增加了一块版图。互联网业已成为影响居民消费升级的直接或间接因素,并且随着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兴起,其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日益加深。因此,本文尝试深入挖掘互联网发展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机制,以期丰富互联网时代的居民消费理论,为推动居民消费升级、拉动内需提供相关参考和理论依据,并针对研究对象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本文利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首先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梳理了有关互联网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相关的文献,包括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居民消费结构、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对居民消费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互联网发展以及居民消费升级的现状,从居民消费新特征、传导机制等方面定性探讨了互联网发展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利用互联网普及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等变量来衡量互联网的发展程度,利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来代表消费水平,并利用不同类型的消费支出来衡量居民的消费结构情况,间接反映了互联网发展影响居民消费升级的情况。然后通过区域差异分析和替换变量的方式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说明了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对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对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比较显著的正相关作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普及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具体而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促进了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引导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消费更多地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转变。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对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区域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不同。根据上文的研究结论得到如下对策建议:首先,创新服务供给,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具体包括更新消费理念,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实际购买能力。其次,提升互联网发展水平,深度融合居民生活。具体包括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通信服务;推动互联网应用普及化,实现生活全方位互联互通。再次,完善互联网建设平台,多层次促进居民消费。具体包括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消费环境:发挥互联网信息传导作用,挖掘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创造便利的消费条件;加强互联网行业监管,保障居民消费安全。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研究视角上和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创新。本文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下将互联网发展与居民的消费问题联系起来,以期丰富关于居民消费的研究视角,为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互联网发展对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总体影响,并进一步进行了区域差异问题的检验,从而在理论层面为互联网时代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提供了相关的可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