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人认为:“父欠子债盖房娶妻,子欠父债尼木措毕”。“尼木措毕”祭祖送灵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社会最重要的仪式,对于一个彝族家庭乃至彝族社会组织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毕摩这一特殊的群体是“尼木措毕”祭祖送灵仪式的主持者。仪式中,由毕摩在现场剪制,大量、重复使用的白色的呈带状名叫“巧伙涅”的剪纸显得独立而特别。经调查,这种毕摩剪纸具有不可替代性且只在此仪式中使用,这本身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但是,不管在美姑县的哪个村,不管血统是黑彝还是白彝,只要谁家举行“尼木措毕”仪式,那么仪式里必须要由主持仪式的毕摩在现场制作这种剪纸,这里又体现出一个普遍的现象。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现象,由毕摩群体制作的仪式剪纸的使用以及传承现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参与和观察当地活形态的文化过程,采取实物调查、口传、文献相互印证的方法将彝族“尼木措毕”仪式剪纸还原到一个具体的村寨所发生的仪式过程中。以地方传统知识解释彝族文化,希望以此来呈现彝族仪式剪纸的现状。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综述以及本文使用的方法、目的和意义。正文从第一章开始,首先对俄干村彝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以及村社组织等进行介绍和分析;第二章介绍俄干村阿支家族的“尼木措毕”祭祀文化空间;第三章对阿支家族“尼木措毕”祭祖送灵仪式中的剪纸进行解读和分析。第四章介绍俄干村毕摩传承群体以及毕摩文化的传承现状,第五章介绍和分析俄干村毕摩剪纸的现状与传承,第六章为结语。笔者希望通过将彝族仪式剪纸还原到一个具体的村落和仪式中,能够比较客观地展现在大小凉山地区生活的彝族的文化状态以及仪式剪纸的使用现状和传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