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杨朔一直以“十七年散文”大家身份伫立文学史林,而其文学生涯中散文的创作在时间上仅占1/3不到,其从抗日战争便开始小说创作,至抗美援朝战争创作中篇小说6篇、短篇小说二十余篇,其小说创作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历程,并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这是作家的人生经历、文学理论背景、个人精神资源与时代大事件交互作用的结果,从五四到延安再到两者精神旨趣的交融内化,《三千里江山》成为其小说成熟的标志。本文以时间脉络梳理杨朔的小说创作道路,将其分为三个时期,通过四个章节分别论述:第一章搜集整理杨朔从童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从家庭环境、求学经历、时代大事件等方面分析杨朔的文学创作知识储备、成长心路历程,中式传统教育、西式现代教育、五四人性解放、启蒙精神等构成了杨朔文学创作最原始的资源,而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又将自由主义者杨朔推向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其中痛苦、挣扎与迷茫成为青年杨朔的情绪常态。第二章论述杨朔小说创作的第一阶段,即1938年之前。这一时期是杨朔小说创作的起步阶段。1938创作了他的首部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是这一时期作家最具代表性影响力也最大的作品,因此这一时期以此中篇小说为中心论述。小说以五四启蒙精神作为创作资源同时具有明确的时代特征,因此作品呈现出以人道主义为切入点表现抗日战争中革命根据地农村风貌的特点,在民族性与阶级性的主题下隐含着对人性的呼唤,甚至前两者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后者,可以说,此篇是启蒙大于救亡的抗战小说。第三章论述小说创作的第二阶段,即1939年至1949年阶段,这一阶段杨朔首先经历了长时间的战地记者生活,后在延安经历三年整风学习之后又回归战场,真实的战地体验和延安《讲话》的政治约束使创作风格发生变化,创作了近20篇短篇小说和4篇中篇小说。但由于转型的磨合期加之始终处于战争环境,这时期小说创作水平出现倒流,以工农兵革命为主题注重故事性而忽略人物塑造,表达直白浅显,行文表现出明显的对自我的疏离特征,但这些转变为他建国后的小说创作做了理论准备。第四章论述杨朔小说创作的第三个阶段1950年以后,这一时期是作者小说创作的成熟期,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这一部分主要以此为论述重点。它是第一篇以抗美援朝为背景反应中国铁路工人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斗与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为主题,但在叙事上突破过去重故事轻人物的弊病,塑造了一批平凡的英雄形象。同时,以生活化场景对人物情感进行深挖,浓烈的个人叙事是作者对延安政治文学规范的内化与对人性关注回归的结果,集体叙事统摄个人叙事,从个人的亲情、爱情与爱国之间的游移与抉择构建出了共和国叙事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