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决定其代谢产物的结构多样性和生物活性多样性。真菌作为微生物区系中重要的一员,种类多,分布广,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抗肿瘤、调节植物生长等。本文研究了两株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中菌株443是由实验室人员分离自江苏宿迁番茄根围土中,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耙齿菌(Irpex sp.)。另外一株By254是植物内生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 sp.)。我们对两株真菌固体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以期找到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通过平板拮抗试验可知,菌株443固体发酵产物的石油醚相粗浸膏对油菜菌核病菌、番茄灰霉、辣椒疫霉、终极腐霉、小麦纹枯病菌有良好的拮抗效果,尤其对辣椒疫霉和番茄灰霉的抑制效果明显。通过菌株443对辣椒疫病的温室防效试验及对辣椒植株的促生试验,进一步验证了443的生物防治价值。然后,对菌株443进行形态学鉴定,结合ITS基因的测序结果鉴定该菌株为耙齿菌(Irpex sp.), NCBI中GenBank登录号为JF737033。菌株443采用以小麦麸皮作为基质的固体发酵,发酵物用(1:1,ⅴ:ⅴ)的氯仿和甲醇混合液充分萃取,减压蒸干得到粗浸膏,然后用水将粗浸膏重悬浮,用石油醚萃取。取石油醚相粗提物10g采用硅胶柱(200 g,200-300目)进行初步分离,以丙酮:石油醚的混合溶液为洗脱液,按0:100→1:100→5:100→10:100→20:100→40:100→80:100→100:0进行梯度洗脱,得到8个组分,各组分再经柱层析、薄层层析(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重结晶等方法进行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六种化合物(化合物1-6)。通过高分辨质谱(HR-ESI-MS)、质谱(ESI-MS)、核磁共振(1H-NMR,13C-NMR, DEPT, 13C-1H-HSQC, 13C1H-HMBC,1H-1H COSY)等方法鉴定六种化合物为甾醇类化合物或脑苷脂类化合物。化合物1-5从耙齿菌443中分离的到,分别为麦角甾醇、胆甾醇、麦角甾-7,22(E)-二烯-3β,5α,6β-三醇(又称酵母甾醇)、(2S,2’R,3R,3E’,4E,8E)-1-O-β-D-吡喃葡萄糖基-2-N-(2’-羟基-十八-3’-烯基)-3-羟基-9-甲基-鞘氨-4,8-二烯醇(又称脑苷脂C)、(2S,2’R,3R,3E’,4E,8E)-1-O-β-D-吡喃葡萄糖基-2-N-(2’-羟基-十八-烷基)-3-羟基-9-甲基-鞘氨-4,8-二烯醇(又称脑苷脂D)。化合物6是从拟茎点霉By254中分离得到的,通过与已经分离得到的酵母甾醇的1H-NMR图谱进行比较,发现其特征峰一致,又经过HPLC检测分析,确定为酵母甾醇。本文首次从耙齿菌中分离出麦角甾醇、胆甾醇、酵母甾醇、脑苷脂C、脑苷脂D。并首次从拟茎点霉中分离得到酵母甾醇。虽然脑苷脂C、脑苷脂D对植物病原细菌仅有微弱的抑菌效果,但它们作为一种激发子,能够显著的激发植物对病原物的抵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害的发生,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为生物源农药的开发与研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