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生态城市建设热潮,城市公园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居民对城市公园需求量增长的同时,专家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如何提升公园的服务能力,特别是在“推广街区制”的现实背景下,公园建设将迎来新的机遇。本研究从“公平性”视角切入,以“可达性”表征公园的空间分布和服务能力,以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中英典型城市的公园对比,来探讨不同街区模式下的公园分布特征。首先梳理相关文献,构建公园可达性的公平性评价模型。其次,分别选取中英典型城市(卡迪夫和合肥)进行实证研究:运用ArcGIS“网络分析”计算并输出不同时间段可达缓冲面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基于ArcGIS的空间自相关检验和基于SPSS的相关性检验来分析可达性分布的等量公平和需求公平;并进一步基于ArcGIS相关功能分析交通网络和公园组合形态对卡迪夫和合肥公园可达性特征和公平性现状的影响。接着对二者的公园可达性和分布公平性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不同街区模式下的公园可达性差异进行深入解析。最终结果表明,由于交通网络密度较高、公园组合形式更为灵活多变,卡迪夫较合肥的整体公园可达性更高;由于公园管理体系更为完善,政府能够以需求为导向对公园资源进行统筹调配,卡迪夫公园分布更为公平合理。据此,笔者提出未来街区制背景下,中国城市公园建设建议:以公平性为基本原则,通过释放并增设封闭小区的社区公园来增加公园的数量,通过释放封闭小区的交通资源来构建高密度的步行网络,通过利用高服务效率的公园组合形式来提高协同可达性。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基于ArcGIS的网络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基于SPSS的相关性检验以及对比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公园可达性的公平性评价模型,并借助实证对比研究,总结出不同街区制模式下公园可达性的分布特征,为中国城市公园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更多公园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例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