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贵州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同时也是高产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730,000hm~2左右,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5%,产量却占粮食总量的42%。因此,水稻在我省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确保全省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籼型杂交水稻广泛应用于我省稻作生产以来,粮食产量稳步攀升。尤其是近十年来,杂交水稻育种进展很快,省内外的水稻育种家们先后培育出大量的高产、优质和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并相继投入生产应用,并良种良法配套,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为推动我省稻作水平的全面提高,促进持续增产和实施粮食自给工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贵州稻作生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决定了生产应用中对水稻品种(组合)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要求。然而,生产实践中常因忽视这一要求,在布局与搭配上不尽合理,未能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优良品种的生产潜力,甚至出现减产的现象。鉴此,笔者立足于我省稻作生态特点与生产实际,对我省杂交水稻生产应用中的品种类型、来源、特性以及区域布局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调查,通过分析、评价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的品种多样性现状,以期探讨基于“稻区生态一品种多样性一持续增产”的理念,构建杂交水稻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生产应用格局,进而确保我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近十年来贵州省杂交水稻生产中不同组合的推广面积、产量水平、特征特性及亲本来源的分析,结果表明:我省杂交水稻生产应用中的组合类型较为丰富,品种多样,但存在着亲本来源相对单一,遗传背景狭窄的缺点。笔者就我省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存在的:1)区域间的品种配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2)同一区域内不同组合的遗传多样性较低;3)杂交水稻产业化与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提出:1)建立和完善杂交水稻的良种产业化生产应用技术体系:2)合理布局,提高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区域的遗传多样性:3)拓宽杂交水稻种质创新途径,提高创新效率,培育适应生产需要、符合生态要求的各种类型优良新品种以适应品种更替要求等相应对策。笔者认为,此举对今后水稻品种的选育、不同区域和同一区域内的品种合理布局与搭配,促进我省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