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合肥市两家省级医院5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状况,分析髋部骨折流行病学发病特征,为合肥市预防髋部骨折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合肥市两家省级医院2008-2012年,年龄≥50岁的髋部骨折病例,总计2371例,按照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并在组内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亚组,分析髋部骨折在不同的性别和年龄组的分布情况。探讨髋部骨折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骨折的受伤机制分为四类:跌倒、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其它。分别统计各类受伤机制引发骨折的例数,分析髋部骨折的受伤机制是否有性别差异。按照全球季节分布特点,分析髋部骨折的季节分布与性别及骨折类型的关系。将每年的髋部骨折病例按性别和骨折类型分别统计,分析骨折病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分析伴有合并症的髋部骨折病例与住院天数关系。探讨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以及与术前住院时间、住院天数的关系。最后分析各年度不同类型骨折的年平均费用和总费用,及其变化趋势。结果2371例髋部骨折病人中1007例(42.5%)男性,1364例(57.5%)女性,男女之比为:0.74:1。70-79岁患者占34.5%,80-89岁患者占29.7%,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男性股骨颈骨折与股骨粗隆间骨折比为1.5:1,女性为1.7:1(χ2=3.6,df=1, P=0.058),骨折类型不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股骨颈骨折和粗隆间骨折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2.40±10.13岁和74.43±10.61岁(P<0.001),女性为71.20±11.17岁和77.75±8.75岁(P <0.001),两种类型骨折的平均年龄差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加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占髋部骨折比例在不断增加,且骨折增长的速率要快于股骨颈骨折。跌倒是髋部骨折的主要受伤机制,占所有病例的84.77%,髋部骨折的受伤机制存在性别差异(χ2=14.3, df=3, P=0.003),且男性其它受伤机制的骨折病例多于女性(χ2=8.7, df=1, P=0.003)。髋部骨折的季节分布不存在性别、骨折类型差异(χ2=5.5, df=3, P=0.140;χ2=4.5, df=3, P=0.216)。近5年不同性别和不同骨折类型的髋部骨折例数随年份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有合并症较无合并症髋部骨折病例住院天数明显增加(t=2.68,P=0.035),且住院天数与合并症的数量呈正相关(r=0.976,P=0.014)。手术治疗可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t=1.92,P=0.013),髋部骨折的总住院费用呈上升趋势。结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存在性别、年龄的分布差异。髋部骨折的预防,股骨颈骨折在年龄上要早于股骨粗隆间骨折,预防重点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女性。预防跌倒是降低骨折发生的关键。合肥市髋部骨折的发病与季节关联不大,且近5年的髋部骨折例数呈上升趋势。积极治疗术前合并的相关基础疾病,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具有极高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