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结合体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at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6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研讨眼针结合体针疗法治疗此类患者的有效性,为缓解并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症状及体征提供真实有效的临床依据及清晰的治疗思路。资料与方法:在2019年5月-2020年10月期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康复中心住院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中,筛选并收集气虚血瘀证型的60例患者,并将其纳入临床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30例观察组(眼针结合体针组)和30例对照组(常规体针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施予前期治疗,前期治疗包括中、西医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以眼针结合体针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对照组则以常规体针疗法治疗为主。两组患者每个疗程均为7天,一疗程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共治疗两个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肩手综合征程度、患处疼痛程度、生活中活动能力、患肢关节运动功能、患处肿胀程度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分别采用肩手综合征量表(SHS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BI)、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视觉肿胀评分量表和SPSS统计软件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两组的BI评分与FMA评分均明显提高,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SHSS评分、VAS评分与视觉肿胀评分均显著降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治疗两个疗程后,经两组内比较,观察组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4.临床疗效经中医疗效评定,观察组总效率93.33%优于对照组总效率83.33%。结论:1.对于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眼针结合体针疗法与常规体针疗法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眼针结合体针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体针疗法。尤其在改善患者的肩手活动障碍、上肢疼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肢关节运动功能、水肿程度等方面眼针结合体针疗法较常规体针疗法效果更佳。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文献研究法确定肺脾肾体质辨识分型及体质量表条目库,应用德尔菲法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为儿童肺脾肾体质辨识的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应用文献学、信息学收集研究小儿肺脾肾体质学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确定体质辨识标准,对小儿肺脾肾体质相关特征词频整理确定体质量表的条目池。2.德尔菲专家问卷调查:设计三轮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问卷,采用Likert scale量表法赋值量表条目,通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急性期刺络放血联合针刺治疗与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索出针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患者止痛效果更强、疗程更短、疗效更佳的治疗方案。材料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基础治疗相同,针刺取穴、操作均相同。对照组:急性期(发病≤7天)浅刺,静止期(发病8-20日内)采用常规针刺;观察组:急性期内浅
目的:通过对肝经郁热型干眼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观察研究,探讨刮痧结合中药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今后治疗肝经郁热型干眼,提供可行性依据,开拓中医治疗干眼的方法。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1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经过专科检查确诊为肝经郁热型干眼患者60例,对纳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采用刮痧结合中药汤剂的方法治疗,对照组使用纯中药汤剂
目的:采用苍附导痰丸合香棱丸加减(以下简写为自拟祛瘀化痰方)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痰瘀互结证)术后患者,以减少息肉复发、改善其临床症状及月经情况,为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子宫内膜息肉(痰瘀互结证)术后患者共74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因失访脱落1
目的:观察并比较推拿联合针刺与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种治疗方式对颈椎功能、疼痛、关节活动度等方面的改善情况,探讨推拿联合针刺和单纯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差异的机制,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疗法,同时也为临床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及骨一科门诊,并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过程中脱落1例)。
目的:本次研究主要从中医症状积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经颅多普勒超声三个临床量化指标观察眼针联合项部针刺治疗肝肾亏虚型眩晕相对于常规治疗的临床疗效,并从中医角度中通过肝肾论治探讨眩晕的病因病机以及眼针联合项部针刺治疗眩晕的理论依据。资料及方法:选择来自从2019年9月起至2020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神经内科门诊中,中医诊断为肝肾亏虚型眩晕患者60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
目的:通过对中药方剂治疗热性哮喘的相关文献数进行归纳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为后续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指导,并通过观察定喘汤加减干预热性哮喘,分析症状评分及控制情况等,评价其对热哮的治疗作用,为其发作期治疗提供新的辨证思路。材料与方法:(1)通过对文献数据库中有关热哮的中医用药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起到2021年2月,将符合标准的方剂纳入本次研究。采取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
目的:本文基于对痰瘀互结证的现代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探究痰瘀互结证的本质,以期为现代痰瘀理论的创新及痰瘀互结证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收集中国知网中1986年-2020年所有与痰瘀互结证相关的文献,严格按照文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建立痰瘀互结证数据库,对西医疾病、实验室指标、文献年代等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从而发现痰瘀互结证的本质并总结规律。同时将
目的:通过观察加减龙胆泻肝汤对原发性高血压1级(肝火上扰型)患者的影响,来探讨加减龙胆泻肝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一科门诊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1级(肝火上扰型)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对照组选择厄贝沙坦片(安来)治疗,疗程均为4周,通过治疗前后血压变化、降压总有效率、
目的:通过观察眼针联合温胆安眠汤以及单纯应用温胆安眠汤治疗痰火扰心型不寐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后对患者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分析其治疗机理,为治疗痰火扰心型不寐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2019.1-2020.9期间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且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62例失眠患者,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相同比例采用随机数字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