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淮地区是我国和江苏省、安徽省的小麦主产区之一,主要生产品种为中强筋类型,蛋白质含量和质量优于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由于优质、抗性强和高产的优质小麦品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本地企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推广应用产量与品质同步提高、耐肥抗倒的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实施区域化布局、大规模种植和产业化发展已成为黄淮地区小麦生产发展的当务之急。本研究主要在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采用搭台阶的办法,选用烟辐188作母本,徐州26号作父本进行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筛选法,加强田间农艺性状监测,优中选优,定向选择、创新,从而不断改良不利性状,促进优良基因累加,最终筛选育成高产优质强筋新品种徐麦31(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5)。徐麦31的主要特点是中强筋,高产,稳产,中熟,半冬性,多穗型,三个产量要素协调,分蘖成穗率高,结实较好,籽粒大。综合抗病性好,茎秆具有良好的弹性,抗倒伏性强,耐晚播,适应性广。经2007至2011年江苏省淮北片早播组及黄淮南片等区域试验,徐麦31平均亩产量达524.82kg,相较于对照品种淮麦18、周麦18产量高约3%,高产示范方实产达到650kg/亩,高产潜力突出。2013年“强筋小麦新品种徐麦31示范推广”被列入国家级星火项目。经多年多点区域试验,徐麦31具有较好的抗白粉病,抗条锈病,高抗梭条花叶病,中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田间表现具有较好的综合抗性,较强的抗倒性,成熟期中等,熟相较好。大面积示范显示徐麦31的抗赤霉病、抗干热风及抗倒伏能力明显好于烟农19、矮抗58、济麦22等品种,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较抗赤霉病的绿色品种之一。2009和2010年国家黄淮南片地区试验样品的品质检测结果显示,该品种小麦容重 795.5/785.0 g/L、蛋白质(干基)15.06/16.13%、湿面筋 33.0/35.6%、沉降值 46.7/53.0 mL、吸水率57.8%/57.4%、稳定时间8.4/6.4min、最大抗延阻303E.U./218E.U.、拉伸面积70/58 cm2,延伸性169/188 mm,子粒硬度指数58.5,符合国家二等强筋小麦标准。经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示范,该品种适宜在苏皖北部、豫中北部和陕西关中地区种植。通过研究不同播种期、播种密度和肥料等因素对徐麦3 1产量的影响,发现该品种的播期弹性大,适合早、中、晚不同茬口种植,适应性广。在生产中,可以调节氮肥的施用,以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SDS沉降值,并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其加工品质。建议每亩施用1000kg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土壤肥力。建议每亩施用氮肥(以N计)15-18kg、磷肥(以P2O5计)8-10g、钾肥(以K2O计)8-10kg、硫酸锌1-1.5kg。通过试验示范,研究集成了徐麦31的生产技术规程,并构建了以扩大示范种植范围、完善营销网络、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完善售后服务、实施品牌策略为核心的产业推广策略。通过总结多年的生产实践发现,由于气候、生产技术落实情况、人为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实际入库合格种子数量(kg)≈基地面积(亩)×亩产量(kg/亩)×0.618,接近黄金比例。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按以销定产的原则下,按比例适当扩大繁殖面积,满足市场需求。2015年秋播徐麦31推广种植481.6万亩,2009-2015年推广总面积为1994.4万亩,增产小麦3.51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7.72亿元,目前徐麦31已成为黄淮地区稻麦周年高产的首选品种,促进了本区小麦生产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