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开阖消长思想实为阴阳理论的动态化及详细化。根据两个相反相成的运动及运动所产生的相应结果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以及病理现象进行划分,以期更好地看出不同生命活动乃至症状与症状之间在阶段上的关联。本论文以常见消化道症状为例,主要运用开阖消长思想分析常见消化道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方对常见消化道症状(呕吐、下利、腹满、心下痞)的辨治规律。方法本论文主要采用原文归纳、相应统计学方法统计、查阅后世注家注解以及相关现代医学理论互证等方法对常见消化道症状进行研究。统计学方法方面,本文对症状进行伴见症、伴见脉、所用药物的频次统计,并运用支持度与置信度分析症状与药物之间的关联度,运用SAS聚类分析法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症状进行聚类。本文重点对常见消化道症状的相关原文从开阖消长角度进行方证分析,以试图找出规律。结果通过SAS聚类分析法得出的树状图,可以看出,症状的分布确实较符合开阖消长的归类。若按照树状图聚为两大类:较符合阖与长一类,开与消一类。若聚为四大类,也较符合阖、长、开、消四类。呕吐一症以开为主旋律,根据具体情况往往处于不同的过渡期,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开的充分适当,机体趋于自愈。2)因长而开,但开的不充分。当助其上越之势,代表方证有栀子生姜豉汤证。3)因有郁滞而开,但非其正法。当予以疏解而使胃肠道运动恢复正常,代表方证有葛根加半夏汤证、小半夏汤证、五苓散证、大黄甘草汤证。4)未蓄势充分即开,开后再一次蓄势,循环往复而迁延。当在固本的基础上疏解郁滞,代表方证有三泻心汤证、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5)因开而消,或在此基础上形成郁滞。当补益中气并通阳散结,代表方证有大半夏汤证、吴茱萸汤证。6)开且太过而消。当回阳救逆,救其将亡之势。代表方证有四逆汤证。7)开且太过,机体难以恢复趋于死亡。下利一症亦以开为主旋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开的充分适当,机体趋于自愈。自愈前常表现为发烦、郁冒。2)因长形成有形实邪而开,但开的不够充分。当在固护中气的前提下助机体下之,代表方证有承气汤证、十枣汤证。3)因郁滞成热而开,病仍未得解。当清解其热,代表方证有葛根芩连汤证、白头翁汤证。4)蓄势未充分即开,循环往复。当固本解郁,代表方证有三泻心汤证、小柴胡汤证。5)开的太过,机体处于消,或在此基础上形成郁滞。当在固护根本的基础上化解已成之郁滞,代表方证有四逆汤证类、真武汤证、猪苓汤证。6)开的太过,且固本无效。当遏止其势,代表方证有赤石脂禹余粮汤证。7)下利后,阳气渐复,或适当而自愈,或过复生热。8)开的太过,无力纠正而趋于死亡。腹满一症因总不离阳气郁滞,故以长为主旋律,可分为:1)长而形成有形实邪如燥屎、痰饮等。当下之,代表方证有大承气汤证、己椒苈黄丸证。2)长而邪热壅盛,但未形成有形实邪。当清解其热,代表方证有白虎汤证、栀子厚朴汤证。3)阳气本不足,因虚致郁。当攻补兼施,代表方证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4)因虚致郁但难以持续。治疗上当与温药,代表方证有四逆汤证。心下痞一症亦以长为主旋律,主要分为:1)阳气因郁滞而长,有形实邪停滞。当随其实而取之,代表方证有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十枣汤证、木防己汤证。2)阳气因郁滞而长,无形邪热壅盛。当导热下行,代表方证有大黄黄连泻心汤证。3)阳气因虚致郁,虽长但容易外泄,形成虚郁并见的复杂证型。当在固本的基础上疏解当下郁滞,代表方证有三泻心汤证。4)阳气虽有郁滞,但随着外泄即将走弱。当重在固护其虚弱之中气,代表方证有桂枝人参汤证。另外,通过对消化道症状常用药物的总结,我们发现症状的表现虽然迥异,但常用的针对性药物却不出生姜、半夏、大黄、黄连、枳实、厚朴、芍药、干姜、人参、附子这几味。并且,每味药用于不同症状的开阖消长阶段是相对稳定的。结论借助开阖消长,我们认识到症状的产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且症状与症状之间并不是孤立的,除横向部位的联系外,尚存在纵向阶段的关联,可理解为气的开阖消长在不同部位的不同阶段的体现。结合张仲景的用药,我们得出张仲景非常注重引导机体当前的趋势,真正做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