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是国内外关心的重大问题,其中三峡库区水质问题则是关注焦点。三峡水库作为我国的战略水资源库,其水质状况不仅影响到三峡库区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同时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居民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随着三峡工程的竣工和运营,工程生态环境影响逐步突现。三峡工程的建成在产生防洪效益和利用水力发电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三峡水库建成蓄水之后,水流速度变慢,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库区水体水质受到影响,特别是部分支流河段,水质恶化现象较为明显,水环境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大气污染和降水污染是导致受纳水体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尽快开展三峡库区大气污染和降水污染研究已刻不容缓。三峡库区重庆段作为三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积占三峡库区总面积的85%,重庆段水环境的好坏不但直接对三峡库区的水质产生影响,而且会影响到长江中下游的用水安全。其中,三峡库区重庆段环境空气质量、降水成分及酸雨程度将直接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由此,研究重庆市环境空气质量和降水组成及时空分布特征,提出适当可行的污染物控制措施对三峡库区水质保护十分重要,对三峡库区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水质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研究对重庆全市范围39个监测站的长期降水观测资料进行了趋势分析,并选取重庆三峡库区巴南、涪陵、万州3个区2000至2009年的观测站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比较,分析了三峡库区重庆段的降水化学组成及污染物浓度,研究了三个代表点大气氮、硫湿沉降通量,从产业结构、大气污染物和气候因素几方面探讨了降水污染状况不同的部分原因。与其它地区降水组成进行比较,分析污染物来源并提出污染物控制措施。继而从大气化学成分角度,分析了“十一五”期间整个重庆市39个区县大气主要污染物状况,总结变化规律、分析原因,然后与降水化学组分比较,探讨了大气与降水化学成份之间的某些联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三峡库区重庆段主城9个区和30个郊区县城在“十一五”期间的降水情况进行分析,以重庆三峡库区巴南、涪陵、万州3个区为代表,对其pH、EC、F-、 Cl-、NO3-、SO42-、Na+、 NH4+、K+、Mg2+、Ca2+、降雨量等指标进行了连续10年的跟踪分析,对2000-2009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巴南、涪陵和万州三个区降水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时空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酸控区(酸雨控制区,含主城9区和12个郊区县)降水pH均值在2007年最低(为4.58),随后有所上升,2010年达到最大值(为4.70):全市降水pH均值在2007年最低(为4.70),随后有所上升,2010年达到最大值(为4.87)。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市降水pH均值上升了0.04;酸控区降水pH均值与2005年持平。“十一五”期间酸控区和全市降水pH均值年际变化都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酸雨情况有所缓解,但形势依然严峻,污染严重。(2)“十一五”期间全市降水pH均值为4.79,酸雨频率为48.2%,降水中硫酸根和硝酸根的当量浓度比为6.3:1。“十一五”期间酸控区酸雨频率为57.0%,降水pH均值为4.70,降水中硫酸根和硝酸根的当量浓度比为5.3:1。“十一五”期间三峡库区重庆段酸控区降水中S042-和N03-离子当量浓度比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2006年最高(为7.1:1),2009年最低(为4.8:1);全市降水中S042-和N03-离子当量浓度比年际变化为先下降后上升。从2006年逐渐下降到2009年(为5:1),2010年又上升为(6.6:1)。表明硫酸盐为全市降水中的主要致酸物质,同时硝酸根的贡献在逐渐增大。(3)2000~2009年间,三峡库区巴南区降水pH值范围为3.57-7.40,平均值为5.76,酸雨频率为37.9%;涪陵区降水pH值范围为4.13-7.98,平均值为6.03,酸雨频率为27.5%;万州区降水pH平均值为5.52,最小值为3.86,最大值为7.70,酸雨频率为49.1%。三个观测站所测电导率平均值分别为117.3μS/cm、72.μS/cm、63.1μS/cm,即其大小顺序为:巴南>涪陵>万州。与国内深圳、北京等城市相比,电导率平均值高出许多,并远远高于瓦里关山市降水背景值,表明所在区域的大气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降水中所含的污染成分浓度较高,会对库区造成一定的影响。(4)三个区域降水组成呈现出基本相似的特征,降水中SO42-为最丰富的离子,其占阴离子的比重达77%;阳离子中含量最高的离子为Ca2+和NH4+,二者所占阳离子的比重也在75%以上。且NO3-/SO42-均较低,表明当地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以燃煤为主的固定源,并占绝对的优势。三峡库区的降水组成还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变化,时间方面,主要离子浓度表现为夏秋季节高、冬春季节低的特点,呈现明显的“V”型分布,这有可能与季节的变化和降水量有关;空间方面,污染程度总体表现为:巴南>涪陵>万州,存在空间的变化。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夏秋季降雨频率高、降雨量大,对大气有较好的冲刷作用,从而导致了降雨中所含化学组分的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秋冬季的温度低,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植被的吸收净化,从而引起降水中高含量的离子浓度。(5)巴南区降水中8042-和N03-相关性较高,这主要与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以及其前体物S02和NOx在大气中共排放有关。F-与SO42-和N03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分别为0.783(P<0.01)和0.825(P<0.01),说明三者具有同源性,且主要来自燃煤排放;Cl-和Na+的相关性较差,这可能受人为影响较为严重;作为陆地来源的Ca2+和Mg2+,也显示了较好的相关性,表明两者均来自地表土壤;K+和Cl-的相关性显著,说明二者有相似的来源。此外,碱性阳离子NH4+、Ca2+、Mg2+和酸根离子SO42-、NO3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降水中的这些离子主要以(NH4)2SO4, NH4HSO4, CaSO4, MgSO4, NH4NO3等形式存在。降水中这些碱性离子的存在对减轻酸雨的危害,降低酸雨的发生频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三个观测点降水中年均氮湿沉降通量为:巴南区209.2kg·hm-2,涪陵区348.15kg·hm-2,万州区316kg·hm-2;年均硫湿沉降通量为:巴南区236.4kg·hm-2,涪陵区296.8kg·hm-2,万州区237.4kg·hm-2;其中在总无机氮湿沉降中,NH4+-N占到90%以上,是无机氮湿沉降的主要形式。(7)原因解析:由于“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加大脱硫设施的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深入实施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工程,这一系列二氧化硫减排措施使得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总体逐年降低,但是该时期重庆市尚未对氮氧化物排放进行总量控制,电厂烟气脱氮工作也尚未开展,导致“十一五”期间降水中S042-与N03-的比值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氮氧化物对降水酸性的贡献作用不断加强。因此,应继续推进二氧化硫减排工作,开展氮氧化物减排工作,建立区域污染联防联控的协调机制,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合理规划布局促进城市交通绿色发展。2.全面详细分析“十一五”期间三峡库区重庆段环境空气质量,对重庆主城9个区和30个郊区县城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SO2、NO2、可吸入颗粒物和降尘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价,对2005~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环境空气全面分析数据时空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变化规律并提出适当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十一五”期间重庆主城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10年满足良好天数的比例较2005年上升12.3个百分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2005年分别下降34.2%、18.8%和15.0%,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下降23.5%。主城空气质量虽改善明显,但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虽有下降但仍没有达标;且可吸入颗粒物所占负荷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主城区空气质量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主城各区中,二氧化硫年日均值在大渡口区、巴南区、江北区和九龙坡区出现超标,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除北碚区、渝北区和南岸区达标外,其余各区均超标。(2)“十一五”期间重庆郊区县空气质量总体较好。2008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2005年分别下降23.4%、8.0%和21.0%,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下降18.0%。虽然郊区县空气质量总体较好,但部分区县二氧化硫仍污染严重,且2010年二氧化硫所占负荷比上升明显,与可吸入颗粒物一起成为郊区县环境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各区县城镇中,南川区、万盛区等9个区县二氧化硫年日均值出现超标,开县等5个区县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出现超标。(3)“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主要原因有:a.二氧化硫总量减排的实施是二氧化硫浓度明显下降的直接原因。b.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是影响二氧化氮浓度的主要原因。c.一系列尘污染控制措施的开展使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逐年降低。d.地形和周边污染源对二氧化硫浓度有一定影响。此外,以万盛、南川为首的部分郊区县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这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有关。该区域是我市主要能源、建材基地,电厂和水泥厂等二氧化硫排放大户分布较为集中,导致这两个地区二氧化硫浓度在“十一五”期间一直处于全市最高值。(4)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应进一步深化“蓝天行动”,全面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加强部门联动,进一步控制扬尘污染。重点加强綦江-万盛-南川片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加强对氮氧化物的大气污染控制:a.推进重庆发电厂、九龙电厂进行环保搬迁。b.进一步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预警和应急机制,建立区域大气联防联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