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每6h一次的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常规地面资料、探空资料、区域站资料和雷达资料等对黑龙江省秋末冬初“041105”、“071020”和“121112”三次雨夹雪转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中尺度系统和降水相态演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着重分析了2012年11月11~14日罕见暴雪天气过程,总结出黑龙江秋末冬初雨夹雪转暴雪天气的成因,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造成黑龙江省较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的三次雨夹雪转暴雪天气过程的共同特征是均为500hPa低涡系统发展和东移的结果。(2)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充沛的水汽供给不仅为三次雨夹雪天气过程提供了利于暴雪产生的水汽条件,而且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发展机制,中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高低空配置,促进了垂直运动的发展、水汽的抬升凝结和暴雪的形成和发展。然而由于三次过程中低涡系统位置的不同,其水汽源地也出现较大的差异。(3)水质的相态变化是暴雪天气过程中重要的云微物理过程。三次过程降水中相态演变特征的分析表明,0℃层高度和地面气温可以作为黑龙江省降水相态转换的一个指标。0℃层的高度从大气物理的角度决定了降水粒子在下降过程中的相态转换。但是由于地面影响系统不同(如冷锋过境和南来气旋北上)导致高空冷暖平流的差异可能引起0℃层和地面气温阈值的微小差异。从三次过程分析来看,0℃层位于925hPa以及地面气温在1℃附近可以作为黑龙江地区雨雪转换的临界值。当2m气温大于1℃且0℃层高于925hPa时,为降雨天气过程;当2m气温约等于1℃且0℃层位于925~950hPa之间时,雨夹雪天气过程;当2m气温小于0℃且0℃层位于950hPa~地面时,为降雪天气过程。(4)雨夹雪转暴雪与大雪在水汽、动力、热力条件上有明显的异同点。共同点:在水汽条件上,水汽通量均存在大值区,水汽有辐合;低层相对湿度大;低层925hPa、850hPa比湿都存在大值区。在动力条件上,低层925hPa和850hPa都有上升运动,在低层有辐合,中高层有辐散。在热力条件上,低层较强暖空气沿冷空气上边界向高层倾斜伸展,冷空气向低层渗透与暖空气交汇。不同点:在水汽通量值上,雨夹雪转暴雪明显大于大雪。水汽通量散度上,雨夹雪转暴雪较大雪辐合更强。从低层比湿上对比,雨夹雪转暴雪较大雪比湿高2g·kg-1,水汽条件更好。雨夹雪转暴雪散度明显高于大雪,低层辐合强。从辐合辐散结构上对比,雨夹雪转暴雪辐散辐合区为上下垂直结构,低层存在辐合中心,散度梯度大。而大雪低层辐合为弱辐合,低层存在一个斜升区向上层延伸,散度梯度小。在热力条件上,温度层结结构不同,雨夹雪转暴雪在低层有强暖空气,存在逆温,暴雪区易出现在逆温层偏暖空气一侧。大雪的温度层结为低层暖上层冷的单一性质气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