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在马克思哲学理论中占有重要作用,从概念形成史来看,向前推,它肇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从概念内涵来看,实践蕴涵了关系性的思想。由于分析侧重点的不同,会对马克思哲学的性质产生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通过对三个有内在关联的概念的梳理,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别的,它就是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
在早期马克恩的异化劳动理论中蕴涵着双重逻辑,即人本主义的逻辑和从现实物质生成(实践)出发去观察社会历史的客观描述逻辑,这个客观描述逻辑即是成熟时期马克思实践观的雏形,而不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异化劳动只表征了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性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实践观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纬度,且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两个纬度是一个同体建构的过程。其中,生产是实践的基本内容,但在更重要的意义上它是一种意识形态。而并不像萨林斯所说的,生产只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在人类改造世界(实践)的过程中,发生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关系在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进行一种理论定位是一个新的角度,因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每次重大发展,都是伴随着对社会关系的思考而实现的。但就此夸大关系性思想在马克思哲学理论中的作用,形成一种关系本体论,从而对马克思哲学进行理论重建时,已经远离了马克思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