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殖酸不同分子量组分对镉生物活性的调控效应与机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we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金属污染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环境问题。进入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元素在动植物体内迁移转化积累,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威胁人类健康。镉(Cd)是我国农业土壤中污染范围最为广泛、污染程度最为严重的重金属元素。腐殖质是土壤中主要的有机胶体,也是有机物料的主要成分,其活性组分主要包含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两者常统称为腐殖酸(HAs)。HAs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并含有多种功能基团,因而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能与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发生反应,从而改变土壤中污染物的形态和活性。在土壤环境中HAs对包括Cd在内的重金属生物活性的影响是其各种组分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不同分子量组分含量及其所占的比例不同导致不同的表观效应。事实上,HAs中的活性组分(HA与FA)在基本分子构成单元上并无本质区别,而分子大小和官能团的不同可能是造成不同来源HAs反应活性和影响重金属活性差异的关键。为此,本研究采用批量等温吸附试验、化学连续提取形态分级方法和生物体外试验,结合蚯蚓生物累积试验,探讨HAs调控重金属活性的表观效应,结合吸附特征、Cd赋存形态与其生物可给性、蚯蚓体内Cd累积量的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阐释HAs不同组分影响Cd生物活性的机理,为深入了解HAs的环境行为以及利用含HAs有机物料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HAs可改变土壤对Cd的吸附性能,其作用大小和方向与HAs组分分子量大小和添加量有关。Langmuir方程的拟合结果说明,HAs添加量为0.2%C、0.5%C和1%C时,F1(<5k)组分均促进了土壤对Cd吸附,而分子量较高的组分F3(10-30k)和F4(>30k)的添加反而减弱了土壤对Cd的吸附能力。(2)HAs对土壤Cd形态转化的影响受其组分分子量大小的影响,而施用量的影响较小。在本试验HAs添加量范围内,F1(<5k)和F2(5-10k)组分促进了S1(弱酸提取态)Cd占比增加,当添加量在0.2%C、0.5%C、1%C时,S1(弱酸提取态)Cd占比较对照(未添加HAs处理,CK)分别增长了6.44%、17.36%、8.12%,而F3(10-30k)和F4(>30k)组分随着分子量的增加,S1(弱酸提取态)Cd占比下降幅度且均小于CK。高分子量组分(F3、F4)促进土壤Cd由可利用态向难利用态转化,当添加量在0.5%C时,F3(10-30k)和F4(>30k)影响下,S4(残渣态)Cd占比与CK相比明显增大(P<0.05),分别是CK的8.09、8.33倍。(3)HAs不同分子量组分对土壤Cd生物可给性影响方向并不一致,分子量10k Da为活化或钝化土壤Cd的分子量临界阈值。通过3种体外(in vitro)方法:PBET(生物原理提取法)、SBRC(solubility bioavail-ability research consortium)、IVG(Rodriguez体外胃肠法)对Cd生物可给性的测定,表明F1(<5k)和F2(5-10k)组分均提高了Cd生物可给性,其中PBET方法下胃阶段BACd分别为70%、61.82%,较CK增长了40%、23.64%。F3(10-30k)和F4(>30k)组分影响下BACd随着HAs分子量的增加而有所下降,且均小于CK。不同测定方法下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d的生物可给性胃、肠阶段均表现为BAPBETSBRCIVG。(4)通过动物模拟试验,表明HAs不同分子量组分对蚯蚓富集Cd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分子尺度效应。低分子量组分(F1、F2)抑制了蚯蚓的生长,促进了蚯蚓对土壤Cd的累积。Cd污染浓度在10mg/kg时,F1(<5k)组分处理下,蚯蚓体内Cd含量达3.88mg/kg,较CK增加了11.17%。F3(10-30k)和F4(>30k)组分的添加减弱了土壤Cd对蚯蚓的毒性,显著降低了蚯蚓的死亡率(p<0.05),且随着HAs分子量增加,HAs对蚯蚓的生长抑制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5)HAs对Cd生物活性的影响与土壤中Cd赋存形态密切相关,而土壤对Cd的吸附难以反映Cd的生物有效性。HAs不同分子量组分处理下,Cd生物可给性及蚯蚓体内Cd富集量与土壤对Cd的吸附呈正相关,但均不显著(p<0.05)。土壤中S1(弱酸提取态)Cd对Cd生物可给性具有正向贡献,且贡献最大,结果表明低分子量组分(F1、F2)促进了S1(弱酸提取态)含量增加,最终表现为Cd生物可给性增大,而高分子量组分(F3、F4)影响下,Cd向活性较低的S4(残渣态)转化,因而降低了Cd的生物有效性。
其他文献
基于深度学习的驾驶员图像行为识别是通过深度学习网络从驾驶员图像中提取相关特征进行驾驶行为识别。与传统基于视频的行为识别算法相比,基于深度学习的驾驶员图像行为识别算法更适用于实际场景。本文首先通过实验对几种主流卷积神经网络的性能进行评估。实验结果显示,基于主流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解决驾驶行为识别问题上的表现并不出色。因此本文根据驾驶行为识别问题的特点,对VGG-19,RCNN模型框架做了一定的改进工
在产品体验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的今天,传统的以功能和解决问题为核心的设计思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体验驱动型设计区别于传统型设计,其核心出发点在于满足用户的某种情绪、
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不足35%,严重威胁供给安全。在我国国产植物油中,菜籽油占比超过55%,而且是品质最优的大宗食用油,因此发展油菜生产是维护食用油供给安全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新疆地区建设了大量的输水渠道。但是新疆大部分地区属于季节性冻土区域,导致渠道发生严重的冻胀破坏,这影响了下游供水侧人民的生产生活。新疆地区海拔较低,地温
近年来随着对拉曼光谱的研究与发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已经在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检测和食品安全等众多领域有了实际应用。在科技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化工企业存在的大量环
本研究以发生于隆万年间的徽州府人丁丝绢税负分摊纠纷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晚明时期官民冲突治理进行历史性的考察。通过对官民冲突治理的历史性分析,挖掘其对当前社会冲突治理的启示,寻找在官民冲突治理中可借鉴的一些经验和策略,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通过对“徽州丝绢案”的系统分析和梳理,可以发现官民冲突双方呈现出“冲击——回应”型互动博弈模式,中央和地方被动地处置因为税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和重要邻国,老挝一直与我国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合作,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与利益纠纷促使相应的法律服务需求也日益迫切,老挝《合同法和侵权法》
本文采取文献学方法、文本比较方法以及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刘绍攽《四书凝道录》的审美环境、审美特点以及审美传播进行了研究。认为清初至中叶的学术转型和世人审美心态世俗化的经典转换是《四书凝道录》产生的特定环境;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四书凝道录》以通俗化且富有思辨性的艺术语言,以及“纵”“横”开阖的阐释结构,阐明了《大学章句凝道录》所蕴含的哲思美,《中庸章句凝道录》的“中”“道”之美,《论语集
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绿色生活的日益重视,风力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发电的优选来源,同时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也逐渐被人们所青睐。而在可再生能源电网及电动汽车
随着柔性光电器件的迅速发展,高柔性、高稳定性且成本低廉的柔性透明电极的开发研究迫在眉睫。传统的透明导电材料(ITO)由于价格昂贵、机械韧性差等缺点无法满足相关产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