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j677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三大秧歌历史悠久、个性鲜明、总体风格一致,在中国民间舞蹈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具体是指商河鼓子秧歌、青岛胶州秧歌和烟台海阳秧歌,主要分布于山东的鲁中平原和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地区。从“艺术表现形式”的角度来研究三大秧歌,是前人研究中没有直接、明确指出过的。本文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的资料搜集途径,与文献史志资料相结合。在掌握第一手现状材料的基础上,学理研讨与个案分析相结合,采用整体把握、综合研究的方法。将山东秧歌作为考察、研究对象,以三大秧歌区域特征为切入点,围绕山东秧歌普遍性为中心,虽有“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个案现状分析,但侧重的是山东秧歌在民间生存发展的共性研究。最终解决的是此类民间舞蹈与其所处的农村社会、乡民生活之间互动关系的问题。本研究从民间生活的角度透视山东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第一章从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历史及现实背景,将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的形成置于生存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中加以诠释,揭示三大秧歌艺术表现形式与生存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山东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三大秧歌的生存土壤,随着人文历史的变迁,山东秧歌保留着传统乐舞文化的精髓。农村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决定了秧歌的农耕文化色彩,寄托着乡民生活中最朴实的情感观念,是民间文化传播的精髓,体现在乡民群体的宗族关系、节日风俗、人生礼仪、信仰禁忌之中。所以,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决定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乡民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决定着秧歌的舞台空间。第二章通过秧歌舞和秧歌剧考察,探讨在民间仪式语境下,山东三大秧歌的场阵特征及剧目的演变、发展。秧歌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及社会功能更是通过仪式来体现。因此,透过仪式看民间舞蹈,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及艺术表现的深层成因,解读秧歌在民众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民间仪式中的秧歌体现着精神上的实用功能,不仅表现在艺术特性上,关键在于它们所生存其中的生活文化整体,秧歌与表演仪式、传承人、受众之间存在多重关系,而作为乡俗艺术的三大秧歌只有在民间仪式中,才能真正发挥其文化功能,并在当地社会中成为象征意义的符号。第三章对山东三大秧歌的乐舞表演形式展开分析。首先,对山东三大秧歌表演特征的进行总体论述,通过考察根据三大秧歌的角色特点,分别考证角色分类依据,论述山东三大秧歌各类角色的特征,总的概括出三大秧歌的表演风格特征。角色是秧歌艺术的承载者,也是贯穿本文各个章节的重要研究线索,三大秧歌舞乐的表现必须通过角色才得以完成。角色形象及人物性格是推动秧歌剧情发展的主要动机,作为秧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形象源于民间礼俗观念与乡民生活方式,不同形态下的角色展演反映着民间社会的关系结构及伦理道德观念。舞乐表现是角色表演的主要内容,在此对角色及其表演特色的论述,主要是分别从角色性格特征出发,强调其人物个性对三大秧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二节从舞蹈本体出发,通过三大秧歌的动作特征、舞法技巧、道具使用三个要素,对秧歌角色的舞蹈形态进行阐述分析。第三节通过音乐分类及曲调特征、伴奏表现形式、唱腔表现形式三个方面的考察,并选取秧歌节奏、曲调、曲式的案例加以分析,对三大秧歌的音乐表现进行概括论述。在三大秧歌艺术本体的分析研究过程中,将三大秧歌的“舞乐现状”与“乐舞渊源”相融合,从不同维度整合梳理,对舞蹈、音乐等秧歌表演传统构成元素进行深化研究,探讨山东三大秧歌的音乐特征和舞蹈精髓的在承传山东乐舞文化中的重要意义。通过深化舞蹈艺术本体的理论研究,分析当下和将来社会发展对民间秧歌的生成性影响。山东三大秧歌的舞乐表现既是传统艺术形式的代表,又体现着民间文化的表达方式。无论三大秧歌中舞蹈还是音乐表现形式,都是民众为满足自己生活和精神需求而创造的艺术,舞乐表现的题材和内容都源于民间生活并体现着乡民的精神诉求和审美需要。第四章通过田野考察,对三大秧歌服饰道具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秧歌服饰道具角色表现特征,服饰道具的工艺特征,服饰道具的多样化发展三个方面,阐释服饰道具在增强秧歌艺术表现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服饰道具是三大秧歌的艺术形式及类别界定的重要特征,更是体现其戏剧性的关键要素,相对于秧歌动态化的表演形式,秧歌艺术的传统构成元素:服饰和道具,更体现出生活化与艺术化的并存。本文对于秧歌服饰道具的研究,首先通过角色分类将服饰、道具的角色表现特征分别进行分析,造型特征、工艺特色也是分别从服饰、道具的角度加以论述,服饰道具的色彩特征是其工艺特征的组成部分,对秧歌的艺术表现起到重要的作用。探析服饰道具的多样化表现关键是发现其艺术形态在山东三大秧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对秧歌的服饰道具研究是为了将其艺术构成元素全面地归置于乡民生活这一原生态生存土壤之中,在具体的秧歌活动中综合考察、审视其社会功能、艺术特色与生存状态。第五章在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论述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艺术生存与发展现状,力求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解决舞蹈艺术本质的问题。首先,分析影响山东秧歌传承发展的要素,揭示三大秧歌艺术现状的动因,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政策的引导作用及民间文化的精神诉求。秧歌的生存发展,是乡俗社会关系的文化体现形态,秧歌在民间的承传的不是靠图像显示、文字记叙、舞谱释解,而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中口传心授,耳濡目染。其次,通过考察三山东大秧歌艺术的传承现状,尤其在社会变革下的发展,包括多元文化的融合、艺术内涵的衰减、思想观念的变迁等,探索传统秧歌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艺术使命与文化价值。本文结论指出,山东三大秧歌生发、传承于特定的民间生存环境,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承载着乡民的伦理道德、信仰观念,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与意蕴,与乡民生活相互建构、互相影响,它既是一种人文现象存在,更体现着生活整体的过程。一方面,民间的地域环境和人文背景是秧歌承传和发展的基础,民间审美情趣与信仰观念决定着秧歌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内涵,离开特定的民间环境、民俗活动,甚至是传演者的民间舞蹈便失去了应有的艺术生命力。另一方面,秧歌是乡民意识形态、信仰观念和审美心理的重要表现形式,服务于民间生活,随着乡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以传统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体现着乡民的需求,秧歌所表达的传统民俗和审美观念赋予了民间观念其独特的“文化语境”,其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意蕴、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价值取向,实现着娱乐、审美、教化功能。当然,秧歌的发展同样反映着民间传统文化的嬗变,在诸多民艺形式技艺消失和文化变迁的今天,秧歌并没有淡出农村节令娱乐的舞台,依然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强烈的表达方式和特殊的象征含义,满足着人们纳吉、消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是民间生活重要的象征符号,发挥着的美化、抒情的社会作用。解决山东秧歌资源保护和传承发展问题,就必须正视秧歌与乡民生活之间的依存关系。三大秧歌应在保持山东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尊重民间艺术传承的普遍规律前提下,强化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挖掘秧歌艺术的社会审美价值,以此来扩大秧歌在农村社会中的实用功能。民间舞蹈保护的旨意在于保留它的原有的民俗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民间秧歌得以传承的魅力在于它的技艺,秧歌发展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承传。任何一个社会时期的山东三大秧歌的发展都不能以艺术特色的改变、技艺的简化、文化的衰退为代价。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不应以艺术内涵的衰退为代价,只有保持山东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力,才能使其作为乡民情感象征的物质媒介,在民间生活中得以延续,真正起到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企业也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际融资,以弥补资金的不足。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国际金融市场上逐步由固定利率向浮动利率过渡,利率风
大学生人际交往十分频繁,人情消费也蔚然成风。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人情消费存在的误区,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方面探讨造成大学生人情消费误区的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
<正>为顺应时代发展之需、治国安邦之道,党在十六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举措。这就要求全社会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等建设。教育,是为国家输送创建和
项目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必须做好沟通工作,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协作,还要做好资源信息的共享工作,这样才能及时解决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
2005年7月我国实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不断加大,截止到2014年12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超过33.65%。近年来人民币处于持续升值的状态,而且我国持续多年
我国2006年开始实施《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市场开始恢复融资功能,定向增发以特有的优越性日渐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融资方式。定向增发涉猎面广,企业资产收购、项目
随着空气质量的急速下降,雾霾及各种空气污染问题的不断出现,环境问题成为当前世界各国主要关注的问题。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对改善世界经济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全
目的:通过对清代著名医家郑寿全先生在治疗脾胃方面病症时辨证施治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郑氏治疗脾胃病症的诊治特点,总结郑氏治疗脾胃病症的经验。方法:本论文以郑氏《医
WTO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限制关税、出口补贴等传统贸易政策工具肆意使用的同时,也允许成员国在贸易自由化的基础上对危害环境保护的贸易采取相应的
“中国式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依靠市场改革的转轨红利、投资红利以及人口红利等。中国的经济总量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了10倍的增长,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