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增加VMO的激活对预防髌股疼痛综合征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动作方式的选择与膝屈角度组合对VMO激活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应用表面肌电比较不同膝屈角度(15°、30°、45°、60°)与不同动作类型(单足下蹲、弓步、双足下蹲)对VMO:VL肌电比值的影响,从而探究最佳激活VMO的训练角度和动作,为具体需求者有针对性的选择有效增加VMO激活的训练方法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共选取16名普通在校健康大学生(年龄22.38±2.03,身高168.59±6.75,体重60.5±10.42,BMI21.18±2.61),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纳入标准。所有受试者均以随机的顺序完成不同膝屈角度(15°、30°、45°、60°)与不同动作方式(单足下蹲、弓步下蹲、双足下蹲)组合,每名受试者共需完成12种测试条件。每种测试条件成功测试3次,每种条件之间间隔2分钟。采用表面肌电系统(1500HZ)采集12种测试条件下的VL、VMO的原始肌电并用三维关节角度计记录膝关节的运动学参数。计算每一动作在到达目标角度时的VL与VMO的均方根振幅(MVIC标准化)以及VMO:VL肌电比值。本研究为3X4被试内两因素实验设计,使用SPSS22对所有因变量指标进行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学显著水平为P<0.05。研究结果:1)膝屈角度、动作方式对VL、VMO激活水平以及VMO:VL肌电比值指标方面主效应检验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膝屈角度与动作方式对VL、VMO的激活水平的影响存在统计学上的交互效应(P<0.05),但对VMO:VL肌电比值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P>0.05)。3)从VL激活水平角度来看,单足下蹲中膝屈60°>膝屈45°>膝屈30°>膝屈15°,且两两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弓步与双足下蹲中膝屈30°、膝屈45°、膝屈60°均高于膝屈15°,同时膝屈60°高于膝屈30°与膝屈45°,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膝屈45°与膝屈30°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在四种膝屈角度条件下,单足下蹲高于弓步与双足下蹲,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仅在膝屈30°时双足下蹲高于弓步,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从VMO激活水平角度来看,单足下蹲、弓步和双足下蹲这三种动作中膝屈60°>膝屈45°>膝屈30°>膝屈15°,且两两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四种膝屈角度条件下,单足下蹲高于弓步与双足下蹲,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弓步与双足下蹲比较时,各膝屈角度下的VMO激活水平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从VMO:VL肌电比值角度来看,膝屈30°、膝屈45°、膝屈60°均高于膝屈15°,膝屈45°高于膝屈30°与膝屈60°,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膝屈30°与膝屈60°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闭链动作总体变化趋势为膝屈45°>膝屈60°>膝屈30°>膝屈15°;单足下蹲高于双足下蹲,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弓步高于双足下蹲,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单足下蹲与弓步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四种膝屈角度条件下VMO:VL肌电比值指标变化均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即单足下蹲>弓步>双足下蹲。主要结论:1)在膝屈0°-60°范围内三种闭链动作对VMO、VL激活水平随膝屈角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激活出现在膝屈60°;但最佳VMO:VL肌电比值出现在膝屈45°。2)从VL激活水平来看,单足下蹲>双足下蹲>弓步,表明三者之间存在动作难度递进关系;从VMO激活水平来看,单足下蹲>双足下蹲或弓步,说明在激活VMO方面,单足下蹲与双足下蹲或弓步存在动作难度差异。VMO:VL肌电比值来看,单足下蹲和弓步要高于双足下蹲,首选单足下蹲或弓步,其次为双足下蹲。3)膝屈角度越大VMO:VL肌电比值越接近1或大于1,但过了最佳激活角度后,二者比值则出现下降趋势。4)膝屈45°时,单足下蹲可达到增加VMO力量的强度,其它两个动作则符合增加VMO耐力或激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