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其来源广泛,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和环境友好等优点。从天然纤维素制备的纳米纤维素具有大比表面积、高结晶度、高强度等优异性能,可用于聚合物的增强,或赋予其新的功能。但是,由于纳米纤维素表面极具亲水性,用于增强聚合物时需要经过疏水改性。本论文采用接枝共聚和原位负载的方法对纳米纤维素进行改性,并与形状记忆聚氨酯复合,制备热磁双响应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纳米纤维素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为纳米纤维素的高值化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以棉短绒为原料,利用酸水解及TEMPO氧化/超声分散的方法分离得到纳米纤维素。考察了纳米纤维素的表面形貌、尺寸分布、晶体结构及热稳定性等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的纳米纤维素均为针状形态。TEMPO氧化/超声分散制备的羧基纳米纤维素(TONCs)得率较高(42.6%),且具有较高的长径比(>30)。酸水解的纳米纤维素(CNWs)具有较高的结晶度(77.8%)。同时,残留的硫酯基使CNWs的热稳定性下降。在CNWs表面通过开环聚合接枝聚己内酯(PCL),系统研究了溶剂转换及冷冻干燥两种处理方式对聚合反应过程及产物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经过冷冻干燥处理后的CNWs接枝PCL,接枝密度明显降低。而经过溶剂转换后,CNWs形成了疏松多孔的表面结构,增加了其对接枝反应的敏感性。两种纳米纤维素的表面结构及反应可及性不同,因此在接枝反应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了产物的得率、晶体结构及疏水性等性质。总体来说,与冷冻干燥相比,溶剂转换更有利于接枝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疏水性的提高,且后者改性产物中聚己内酯的含量(41.6%)明显高于前者(21.9%)。通过响应面分析进行接枝工艺优化,得到最佳接枝反应条件为:单体与CNWs质量比14:1,聚合温度130℃,反应时间26.5 h,该条件下最大接枝率可达138.57%。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为硬链段,聚己内酯二醇为软链段,丁二醇为扩链剂,合成了形状记忆聚氨酯CLPU。然后将经过PCL改性的纳米纤维素(PCNW)与CLPU复合,研究其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CNW能均匀的分散在基体中,与基体的界面相容性较好。同时,PCNW可与基体分子间形成氢键并与基体软链段形成共连续相,有利于复合材料的微相分离。PCNW的加入使材料的储能模量明显增加而损耗因子有所减小,同时玻璃转化温度降低。PCNW添加量较低时(<1 wt%),材料力学性能的提高较明显,杨氏模量增加159.7%,而断裂伸长仅下降11.8%;继续增加PCNW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增强不明显。与纯CLPU相比,PCNW的加入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形状固定率,同时对形状恢复性能影响不大。PCNW添加量为10%时,材料形状回复率仍保持在80%以上。因此,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热致形状记忆性能。在TONCs表面通过开环聚合接枝聚己内酯,并对产物的化学结构及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ONCs中的羧基也能引发开环聚合,产物的疏水性增强。将改性产物(PTONC)与CLPU复合,PTONC含量不同,会使复合材料储能模量、玻璃转化温度及分子间氢键结构发生变化。PTONC在含量较低时能在基体中均匀分散,使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和拉伸强度同时提高,最大值分别为CLPU的2.43倍和2.04倍。同时,与TONCs相比,PTONC在添加量小于5%时可使复合材料的形状固定率从80.5%提升至90.5%,且对材料断裂伸长和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较小,复合材料的形状回复率仅从90.6%降至80.8%。在CNWs表面通过水热法原位负载铁氧体纳米粒子,合成磁性纳米纤维素(MGCNW)。研究了不同碱化剂、纳米纤维素及铁氧体组成对产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氨水为碱化剂可制备出粒径较小且分散均匀的磁性纳米粒子。铵离子的存在有利于铁氧体在CNW表面的分散及固定。同时,由于表面大量羟基的存在,CNWs在反应过程中可起到载体及模板的作用,磁性纳米粒子在CNWs表面可形成均匀分散的连通结构。但铁氧体过高含量会影响CNWs的晶体结构。在铁氧体含量较低的条件下,其组成为Cu0.5Co0.5Fe2O4时,得到的MGCNW磁性最高(10.95 emu/g)且粒径最小(11.3 nm)。通过溶液共混法将MGCNW与CLPU复合,制备了热磁双响应的形状记忆复合物,并对其化学结构、热致及磁致形状记忆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入MGCNW会增加使复合材料结晶区和无定形区的氢键。通过XRD和SEM分析证实了MGCNW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和杨氏模量均随MGCNW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断裂伸长随之减少。复合材料在水浴加热和交变磁场中均表现出较好的形状记忆性能,MGCNW含量越高,材料的形状固定率和磁致形状回复率越大,可分别达到87.2%和72.9%。同时,复合材料热致形状回复率随MGCNW含量增加而减少,但仍能保持在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