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发现脑血管微栓子外渗现象,探讨ApoE-/-小鼠(即ApoE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对脑血管微栓子外渗的影响,以及以“清肝和血,化瘀通络”立法处方的中药复方清脑通络方及其主要有效成分川芎嗪对ApoE-/-小鼠模型血管内膜及栓子外渗改善情况,以期为微栓子外渗现象研究提供模型参考,并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药物的拓展提供数据支持。方法:40只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4组:清脑通络方组,川芎嗪组,辛伐他汀组,模型对照组;另取10只与ApoE-/-小鼠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小鼠又分为2h、24h、72h3个亚组。各组小鼠分别采用相应药物干预治疗6周,其中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制备德克萨斯红-X (Texas Red-X succinimidyl ester)荧光标记的同源异体纤维蛋白微栓子悬液,采用颈内动脉微栓子体外注入法将定量微栓子悬液注入小鼠脑内,各时间亚组在栓子注入后相应时间点(2h、24h、72h)经心脏灌注固定组织,取主动脉行HE染色观察各组动脉内膜情况;取脑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不同干预方式下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制作脑组织冰冻切片(50μm),荧光显微镜下计数每个脑组织的5个代表性切片上3个互不重叠视野中荧光栓子数。对比不同干预方式对小鼠血管内膜、脑组织形态及栓子外渗的影响。结果:1.主动脉病理学检查:正常对照组血管内膜薄且结构完整。模型组可见动脉内膜增厚,内皮不完整,较多斑块组织形成。清脑通络组、辛伐他汀组内膜无斑块形成,内、中、外膜结构无异常。川芎嗪组动脉内膜增厚,散在小灶的粥样斑块,中膜、外膜结构未见明显异常。2.脑组织HE染色形态学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脑组织皮质神经细胞胞核轻度固缩变性,脑室周围及海马区组织较完整,海马1区、4区及齿状回少量细胞胞核固缩变性,无明显充血、水肿、液化坏死等。模型组脑组织结构紊乱,海马1、2、3、4区神经细胞胞核广泛固缩变性,齿状回细胞核轻度固缩变性,并皮质中度水肿伴部分神经细胞核固缩变性。清脑通络组海马1区、4区神经元细胞核轻度浓缩,皮质轻度水肿并固缩变性,无液化坏死等。辛伐他汀组海马1区及齿状回神经细胞核轻度固缩变性,皮质中度水肿并部分固缩变性。川芎嗪组1区、3区、4区以及齿状回神经细胞核固缩变性,皮质中度水肿。3.栓子外渗的定量分析:栓子注入后2h观察到栓子少量外渗,随着时间的延伸(24h、72h),栓子外渗量逐渐增加,不同时间外渗栓子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24h至72h栓子外渗趋势明显增加。栓子注入2h后外渗栓子量分组比较显示:空白组栓子外渗量较辛伐他汀组外的其它各组增多(P<0.05),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外渗量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栓子外渗量较川芎嗪组以外的其他各组减少(P<0.05),较川芎嗪组外渗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组与川芎嗪组及清脑通络组栓子外渗量无统计学差异。栓子注入24h后分组比较结果:空白组栓子外渗量较模型组、川芎嗪组增多(P<0.05),较辛伐他汀组和清脑通络组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栓子外渗量较其他各组减少(P<0.05);川芎嗪组栓子外渗量较辛伐他汀组及清脑通络组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脑通络组栓子外渗量较辛伐他汀组增多但无统计学差异。栓子注入72h后外渗栓子量分组比较结果:空白组栓子外渗量较其他各组增多(P<0.05);模型组栓子外渗量较其他各组减少(P<0.05);辛伐他汀组和川芎嗪组、清脑通络组和辛伐他汀组栓子外渗量皆前者外渗量较后者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脑通络组栓子外渗较川芎嗪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的小鼠颈内动脉荧光微栓子注入模型,可以作为一种简易的脑血管微栓子清除机制研究的模型。ApoE-/-小鼠长期普通饲料喂养后血管内膜增厚,粥样斑块形成,减弱脑血管微栓子的外渗能力,栓子注入后脑组织病变较其他各组明显,其所导致的血管内膜病变可能是栓子外渗作用减弱原因之一。清脑通络方作为“清肝和血,化瘀通络”治法的代表方,对其所导致的脑血管微栓子的清除及外渗作用减弱有改善作用,其有效成分川芎嗪亦有相似作用,但较复方作用弱。随着栓子注入时间的延长,清脑通络方对栓子外渗的促进作用较辛伐他汀组显示出优势,但目前的研究资料未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