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逐渐失调。滇金丝猴分布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保护滇金丝猴分布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滇金丝猴分布区作为研究区域研究社会经济对生态质量的影响。本文基于研究区域3133个自然村的社会经济数据、344个样地复查数据以及研究区域1990年、2000年、2017年的土地利用分布图,利用InVEST(The Intergrated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ArcGIS空间分析法与Eviews相关分析研究滇金丝猴分布区社会经济因子对生态质量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质量的影响;对研究区域生态质量潜在危险区进行识别分析,结果如下:(1)根据样地生态质量评价指标,对研究区域样地生态质量进行评分分级,生态等级为1的样地34个,占总样地9.9%,生态等级为2的样地51个,占总样地14.8%,生态等级为3的样地55个,占总样地16%,生态等级为4的样地79个,占总样地23%,生态等级为5的样地125个,占总样地36.3%,得知研究区域样地生态质量整体偏差。(2)根据主成分分析,从30个社会经济指标中提取8个主成分1、2、3、4、5、6、7、8作为自然村社会经济因子,农业人口经济因子(1)与生态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地禀赋因子(2)与生态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能源规模因子(8)与生态质量呈显著负相关,教育程度因子(4)与生态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偏远程度因子(3)、林业收入因子(5)、经济林果地禀赋因子(6)、二三产业收入因子(7)与生态质量无显著相关性。(3)根据各个主成分加权求和计算自然村规模得分并分为10个等级,得出研究区域自然村分布整体呈现北部自然村稀少且规模小,南部自然村密集且规模大;自然村规模与生态质量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1),样地距离自然村的远近与生态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4)根据InVEST模型中Habitat Quality模块,模拟1990年研究区域的平均生态质量为0.661、2000年的平均生态质量为0.657、2017年的平均生态质量为0.656,1990年到2017年研究区域的生态质量呈明显的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生态质量明显下降区域占比1.4%,下降区域占比0.2%,上升区域占比0.2%,明显上升区域占比0.3%,生态质量下降区域明显大于上升区域。显著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域所在的德钦县、维西县与兰坪县;研究区域生态质量变化与人口数量变化、GDP变化呈现负相关关系趋势。(5)研究区域的潜在危险分布图呈现北部危险区域少且危险度低,南部危险区域多且危险度高,与研究区域自然村分布情况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