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精神是在运用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求是、批判、创新、实践和协作的精神。科学精神不仅能指引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而且也对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大学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既要学好科学知识,也要培养科学精神。然而,从当前我国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制约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当前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科学精神的内在要素包含求是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和协作精神。求是精神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批判精神是指对于现有理论和事物的一种态度,就是从理论的不断发展中继承其真理的成分,揭示其片面性和谬误性,以及表现出的对于已有理论和现实事物的批判和继承的精神;创新精神是指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过程中,所具有的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实践精神是指对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具体的实践行为有促进和指导作用,并能转化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特殊的精神品质;协作精神是指在实践过程中,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通过必要的行动协调,互补互助,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包括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更加理解和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意义、倡导大学生科学行为,推动校园的和谐稳定建设,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调查发现,当前部分高校科学精神教育仍存在科学精神教育主体建设力度不够、教育内容不系统、教育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分析问题成因,首先是高校对科学精神教育重视不够,一方面是科学精神教育内容上设计不够完善、内容不够具体,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身心特点和学习动力影响;其次是教师队伍科学精神素养不能适应新的需要,导致不能满足大学生科学精神需求;再次是科学精神培育途径较少,影响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积极性;最后是科学精神培育氛围不足,导致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效果不理想。针对当前大学生科学精神存在的问题从培育科学精神教育主体,突出教育主体地位;拓宽科学精神教育渠道,建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方法;改善科学精神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完善科学精神教育机制建设,提升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成效入手,提出针对性建议和对策,达到提升大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