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发展,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隔四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决定,在全社会兴起了文化建设的新高潮。究竟如何开展文化建设,尽管在学术界的辩论热烈,但是由于看待文化的视角不同,除了个别人的探索,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哲学建设方面具有深度的创见为数不多。通过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推动新世纪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不仅是学术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张岱年认为,16世纪以来中华文化论争直至今日,不外乎是四大类型:“国粹主义”,“全盘西化论”,两者之间的“调和折中”,“综合创新”。张先生摒弃前三种类型,提倡“综合创新”。“山东曲阜基督教堂风波”和“天安门前设立孔子像”两起事件刚刚过去,但是这背后折射的正是“全盘西化”和“国粹主义”的思潮在社会大众中的长期影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创造性转化”的滞后和社会影响薄弱。如今,国学讲座热、经典诵读热、传统文化培训热、一道道传统快餐,令人眼花缭乱,但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问题,却由于需要整体的长远视野,长期冷静地研究,而被急功近利的社会所忽略。中国哲学不是关闭在“深宅大院”的纯学理东西,它的生命力在于:植根大众心灵,反映时代脉搏,引领社会发展。如何把中国哲学的精华,转变为“百姓日用之学”,使之在当前改革开放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当前文化传播中一个根本性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中国哲学的创建,因此本文重点将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与大众实践结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达到“知行合一”。本论文正是在张岱年的“综合创新论”的指导下,以中国传统哲学“创造性转化”研究为理论导向,社会大众亲证为实践落脚点,尝试理论创新与大众实践结合的“知行合一”新探索。文章主要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从理论的视角谈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另一个方面是从实践的角度谈中国哲学的大众实践。从台湾学者林毓生提出中国传统创造性转化之后,在中国哲学的学术界对此问题也掀起了探讨的大热潮。若从广义的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来看,当代新儒家,当代新道家,“综创家”都为此做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中国哲学的大众实践模块他们的影响却是有限的。回顾中国哲学史上曾经在中国哲学的大众实践上做出杰出成绩的人物,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明代的学者王艮,他被历代称之为“平民儒者”,他在中国哲学的理论与大众实践结合的路上给我们今天提供很好的典范。本文将沿着两条脉络,最终将两者合二为一。综上所述,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是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首先尝试对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概念做了一个新的界定,并且以此为视角,以当代新儒家、当代新道家、综创家为典型展开深入梳理和评析,其中特别引入和分析了作为本文理论基础的“创学”理论。2、如何将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的理论付诸大众实践,即“知”(理论)与“行”(实践)的“合一”问题,是中国哲学现代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制约了中国哲学的深化发展。本文跳出纯理论研究的框子,将中国哲学的理论发展落脚在大众实践上,借鉴儒家泰州学派思想与经验,并结合中国科技大学的中华文化大学堂的讲学活动等实践事例,对中国哲学理论的大众实践问题做了新探讨。3、本文遵照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论”思想,拓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视野,尝试中国哲学、马克思哲学、科学哲学、创造学的综合研究,尝试中国哲学与大众实践的合一研究,跨学科特色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