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10月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该要求是小学思品课教学的灵魂,为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的改善指明了方向。同时,改善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是充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核心要求;是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内在要求;是小学思品课教学社会化、生活化、自主化的外在要求。小学思品课教学是小学德育实现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对于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的改善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的影响,以前的小学思品课教学往往出现“重说教”“轻实践”,偏重于知识传授,忽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忽视儿童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道德行为训练的重要性,压抑了儿童的天性,使得小学思品课教学成为了“一纸空文”。新课改后,这种现象虽有所缓解,但是在实践中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为此,笔者希望在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呼市呼哈路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及所有的思品课教师列为调研对象(教师29名,学生439名),通过自编问卷调研、访谈等方式,对其思品课教学现状(即开设情况、教学情况、实际效果、其他重要相关因素)进行实地调研与了解,旨在通过把握小学思品课教学的现状,并且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的基本对策与建议,为我国在改善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本论文共分三部分,如下是对论文各部分的简要概述: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引言。首先,笔者阐述了提出改善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的对策及研究命题的原由。其次,笔者在对国内外小学思品课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改善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的对策及研究的目的和理论、实践意义,并且明确了自己对此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笔者对教学的涵义、小学思品课教学的涵义做了概念界定,对新时期小学思品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进行了相关阐述。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首先,笔者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对呼市呼哈路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的四个主要方面(即思品课的开设情况、教学情况、实际效果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得出结论:一、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存在严重的“知”“行”脱节——“重说教”“轻实践”的问题;二、在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待提高中,包括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教法单一,教学理念陈旧、偏差三个方面的内容;三、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小学生道德价值观、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因素。其次,针对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从加大各级教育部门思品课教学新理念的宣传力度,从政策上保障思品课教学现状的改善;加强小学思品教师队伍的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三个方面来改善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同时,提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使小学生的思品课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采用各种思品课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构建多元化主体教学评价体系的评价理念。最后,笔者认为小学思品课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对小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情感体验与培养,并且应该将其作为小学思品课教学的最高目标和要求,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第三部分是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展望。期待能够通过对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使得真善美的德育信念起到“燎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