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婴儿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iv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婴儿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acquired deficiency of vitamin Kdependent coagulation factors, ADVKDCF)是并不少见的进行性、系统性出血性疾病,实验室表现为凝血功能异常,与常见的新生儿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病因、临床特征完全不同,本病易误诊、误治,尚无统一的诊疗方法,且病因不明确。我们总结了国际上最大宗的“不明原因”本病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尤其对并发颅内出血的患者探讨了其救治措施和危险因素分析,最后对“不明原因”的患者进行了病因的研究。第一部分102例非婴儿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及序贯治疗目的探讨非婴儿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了在我院诊治的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102例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随访情况。以2009年12月为限,将长期需维生素K治疗的患者分为序贯治疗组与非序贯组,比较两组的复发率。结果85例患者病因不明(A组),14例为杀鼠药中毒(B组),3例为华法令过量(C组)。所有患者均同时或先后出现皮肤、黏膜、皮下及内脏出血,首发最常见出血部位(症状)为血尿;28例患者因失血致Hb<100g/L,最低仅为36g/L,各组Hb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11)。患者自出血症状始至明确诊断中位时间为8(2~1920)d,其中32例患者1~62个月才确诊,杀鼠药中毒组与“原因不明”组患者在血尿、致残、复发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误诊率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此外,两组在凝血指标、Hb、Plt水平上以及序贯治疗疗程上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组患者中位随访22个月,接受长疗程维生素K治疗后的患者无1例复发,亦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序贯治疗与非序贯治疗相比,其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患者APTT、PT及INR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静脉使用维生素K1时间为1~22个月。序贯治疗的患者无一例出血复发。结论1、非婴儿ADVKDCF患者绝大多数“原因不明”,容易误诊、延误治疗。2、其实验室检查以获得性APTT、PT延长为主要的诊断线索,部分患者血小板数可低于正常。患者出血程度、出血部位不一,最常见的出血症状为血尿。3、临床诊断本病的患者其“不明原因”和杀鼠药中毒者其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基本一致,本病预后良好。4、大剂量维生素K的序贯治疗是本病既经济又高效的根治方法,可有效防止出血复发。第二部分非婴儿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病因及实验研究目的探索非婴儿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acquired deficiency ofvitamin K-dependent coagulation factors,ADVKDCF)的病因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对临床确诊的85例“病因不明”的ADVKDCF患者采用高压液相-串联质谱法检测其血液、尿液的抗凝血杀鼠药,对其中的50例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0、3、7天的患者血浆中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诱导的蛋白(PIVKAⅡ)水平,采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常规,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85例患者血液均可检出抗凝血杀鼠药,尤以溴敌隆多见。患者的PIVKAⅡ平均水平在3.83ng/ml,健康对照组为1.30ng/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接受维生素K治疗3d后其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3ng/ml对3.64ng/ml,7d后其值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近期输注了血浆组其PIVKAⅡ水平为3.78ng/ml,同未输注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患者凝血因子Ⅱ、Ⅶ、Ⅸ及Ⅹ活性明显降低(3.68~12.68%),而部分活化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100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的出血控制,仅一例患者再次误食杀鼠药后复发,其余患者均治愈。结论1、ADVKDCF患者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及PC、PS活性明显降低,但Ⅸ因子活性未达到重型血友病乙的程度,APTT、PT明显延长。2、“不明原因”非婴儿ADVKDCF的病因均由杀鼠药中毒引起,应尽快行抗凝血杀鼠药分析明确病因,慎防再次或多次误食杀鼠药。社会各级需加强对抗凝血杀鼠药的监管。3、PIVKAⅡ较凝血检测更敏感,具有早期辅助诊断ADVKDCF的价值,且不受血浆输注的影响。第三部分非婴儿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合并颅内出血患者的救治及高危因素分析目的探讨“不明原因”非婴儿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ADVKDCF)合并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救治及探讨其高危因素。方法对疑诊颅内出血的ADVKDCF患者采用头颅螺旋CT检查明确其出血部位,对4例合并颅内出血患者进行了早期血浆制品及维生素K序贯治疗的救治,比较了颅内出血组与无颅内出血组患者的PIVKA-Ⅱ水平,无有效的治疗时间,杀鼠药浓度、APTT、PT、PLT及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水平,采用Logistic方法分析了患者并发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果1、本病颅内出血部位不一,可有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出血,甚至表现为多部位出血。头痛、颅内高压的表现是最主要的临床症状,4例患者均未予创伤性的检查及手术,仅给予药物治疗后1周,神经系统表现明显好转,复查头颅CT亦均显示明显好转甚至完全吸收,所有患者均康复,未遗留后遗症。2、4例患者的PIVKA-Ⅱ水平均明显高于无颅内出血组,分别为16.1ng/ml和4.16ng/ml,两组PIVKA-Ⅱ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颅内出血组患者平均延迟治疗6.50d,而对照组为3.36d,两组延误治疗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表3)。而患者年龄、杀鼠药浓度、APTT、PT、PLT及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了年龄、杀鼠药浓度、APTT、PT、PLT、PIVKA-Ⅱ、无有效的治疗时间、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伴随的出血部位如口腔血泡、泌尿生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示:除了PIVKA-Ⅱ>10ng/ml、无有效的治疗时间>6d是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P=0.000),而其它因素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仍然显示上述两因素是ADVKDC并发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1、伴头痛、颅内高压的ADVKDCF患者尽早行头颅CT检查以明确颅内出血的诊断,部分患者可行MRI以排除合并的血管源性疾病。2、合并颅内出血的ADVKDCF患者早期输注血浆制品以尽快其纠正凝血功能,同时给予维生素K序贯治疗防治复发。尽可能避免有创性检查及治疗。3、本病并发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是PIVKA-Ⅱ(>10ng/ml)和无有效的治疗时间(>6d)。
其他文献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中医药学特色的突出体现。中药药性理论是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是指导中医临床安全用药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促进中医药学科
本文介绍了城市冷链食品配送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货车通行政策、建立行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共同集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提出了
当英雄逐渐在时代的洪流中被人们遗忘,《闪亮的名字》选择重新打捞起这些曾熠熠生光的珍珠。从民族层面来看,《闪亮的名字》是古老英雄情结的现代投射;从社会层面来看,为英雄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从家庭开始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此流传下来了很多家训。由清朝李毓秀根据古圣先贤的教导编写而成的《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弟子入则孝
母亲携带HBV通过胎盘、围产期和哺乳期传染子女已被公认,父亲携带HBV在家庭内传播的报道较少.为了解父亲HBV携带者在家庭内的传播情况,于1996年10月至1999年10月对邹城市233
<正>新课程改革将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作为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将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目的了解太原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提出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路。方法采用偶遇法对前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的460名居民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指标满意度
<正>疑问句是按照句子的语气分出来的一个类,它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疑问语气。近年来,疑问句的研究逐渐成为了语法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
郭沫若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建国后的郭沫若更是如此。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建国后郭沫若的文化身份和社会角色更加复杂,并且与这一时期复杂的政治风云更为密切。然而,目前学界对建
随着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大力开展,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科汉语写作已成为预科教学的重点。本文对少数民族学生预科汉语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