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中被共同关注的焦点,但是治理机制却被关注的不够。然而,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不仅有赖于规范的治理结构,更依赖于有效的运行机制。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是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主体之一——董事会的运行机制。在现有的国资监管体系下,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本文按照空间和时间的维度,将国有企业董事会的运行机制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机制和决策机制。内部治理机制是指董事会的内部治理规则,是董事会有效运行的内部基础,包括董事的任免与董事会的结构管理,董事会的考核与激励,董事会的约束与义务三个方面。外部治理机制是指董事会的外部治理规则,是董事会有效运行的外部基础,包括董事会与股东会、监事会、经理层的关系,以及董事长与董事会的关系、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关系。董事会的内外部治理机制是从空间的维度划分的,而董事会的决策机制就是从时间的维度划分的。因为,在建立、健全董事会的内外部治理机制之后,最终的目的是要产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董事会的决策机制分为决策信息的分类及其获取,董事会会议的议事规则,董事会会议的组织,董事会会议的议题与决议,董事长如何发挥作用五个部分。基于这样一些认识,本文的研究共分为六个部份。 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界定了研究对象,阐述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的创新之处。当前,根据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从中央到地方逐级建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所有者缺位的现象暂时得到了遏制。各级国资委如何依据公司法和国资监管条例,实现从管资产、管企业到管资本的依法依规行使出资人职责的过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挑战。而现有的关于治理结构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关于一般性企业的,并没有重点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特性和新型国资监管体系,尤其是没有对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的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与整合、推理、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国有企业董事会的运行机制进行探索。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一个基本介绍,旨在说明本研究的意义、对象、方法、思路和成果。 第二章从国别比较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国别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治理模式。主要有英美的单层董事会制、德日的双层模式、东南亚模式,国有企业的新加坡淡马锡模式,以及我国学者研究提出的多种模式。这一部分是后续研究的实证基础,旨在从国别比较的角度探讨工业化时代以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不同制度背景下,公司治理结构长期演化的特征和趋势,为我国转轨时期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的运行机制提供一个普遍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