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与方法相伴相生。从最广泛的意义而言,自从有了学校教学,教学方法的问题也就产生了。有关教学方法的定义众说纷纭,根据各家的定义,可以将教学方法定位在三个层面上讨论:教学方法论、一般的教学方法和特殊的教学方法。本研究在对教学方法进行讨沦时对这三个层面均有所涉及,但主要偏重于第一个层面,即教学方法论。 在我国,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问题日益凸现。因此,回顾和反思教学方法的过去,总结教学方法的成就得失,将有助于我们比较清楚地看清日前教学方法的各个侧面及其未来发展走向,从而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框架,造就学生完满的人生奠定基础。 根据教育史上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中国教学方法的百年大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四期发展历程。其中,这三次重大的变革形成了三类型态各异的教学方法。(1)经典性教学方法的引入与推广(1901-1919年、1950-1978年)。经典性教学方法的第一期以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为代表,第二期则是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占统治地位。(2)探索性教学方法的借鉴与创造(1920-1949年)。探索性教学方法包括两类,一类是国外引进的教学方法,如设计教学法;一类是国内自创的教学方法,如教学做合一法。(3)发展性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造(1979年以后)。发展性教学方法沿四条线索展开:着眼于自学辅导的教学方法、着眼于目标的教学方法、着眼于情境的教学方法和着眼于创造的教学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三种形式考察我国教学方法的现状,我们发现,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从总体上看不尽人意,教学方法改革众望所归。现行教学方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独白式的灌输仍是我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的主流模式;缺少对话和师生互动导致课堂教学唯理性化;学生学习强度大,教师工作负担重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气息;教学手段与技术滞后导致教学现代化的进程受阻。 从教学方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既有正向发展图景,也有致命性的负向问题需要反思。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发展的成就主要表现为:认识论由客体论走向主体论;理论基础理论由一元走向多元;目标取向由单一性走向整体性。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疏离生活世界,缺乏对儿童可能生活的构建;扼杀创造,盛行知识专制;教学的精神空间狭小,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一是哲学取向上的唯理性主义,二是教学观上的特殊认识说。 教学方法走向自觉的标志,一是它有了反思的意识,二是它有了重建的使 命感。人类知识观的变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文化 主义的兴起是影响教学方法重建的重大时代背景。教学方法如何有效地重建, 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本研究对此思考的基础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学 方法历史与现状的理论反思;二是对影响教学方法变革和重建的背景的分析。 这两方面的思考构成本研究特定的研究取向。据此,本文尝试从理念策略与行 动策略两个维度出发,重建教学方法的新框架。在理念策略上,坚持以人为本 与返回生活世界,以人为本是对教学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返回生活世界是 对教学中人的生命的尊重。在行动策略上,变教师独白为教学对话;变统一教 ”学为创造性教学。